2019/02/01發表,已被閱讀 45,360 分類:專題
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十一) 是的,Wilson Audio W/P Sasha 2才在2017年進入「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一圓我從學生時代就懷抱的音響夢,可是一年之後,我換了更高一階的Alexia 2,為的是提升自己的音樂視野。

聽音樂是我多年培養的興趣,從沒想過我可以靠專注聆聽來工作,就像我學生時代跟同學玩搖滾樂團時,父親總是告誡再三,玩票可以,千萬別認真,玩樂團可養不活自己。父親的話我有聽進去,畢業之後認真闖蕩江湖,找的是大家認為還像樣的工作,但是就在工作尚稱順遂之時,我決定來個「華麗轉身」,投入音響編輯寫作的工作,沒想到這一轉身竟過了十六年。

Merging NADAC開啟了新的音響旅程

要寫音響評論,不能沒有一套音響器材,早年我偏好小型書架喇叭,喜歡用「近場聆聽」的方式,調整出具體而微的擬真音場,最早從ATC 10書架喇叭玩起,後來換成主動式ATC 10,之後還用過Elac JET 310.2、Chartwell LS 3/5與JK Audio PM10號角,每一對喇叭都跟著我滿長的時間,透過長時間的使用,磨出我對器材的了解。可是兩年前我換了Merging NADAC,就此踏上全新的「音響旅程」。

Merging NADAC讓我發現後端器材搭配的不足之處,就是低頻延伸與細節,那是書架型喇叭先天不足之處,我知道該換喇叭了,所以經過幾個月的思考,我決定一圓學生時期的夢想,訂購Wilson Audio W/P Sasha 2。這兩樣器材的升級,都在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向讀者報告過。



去代理商試聽Alexia 2時就難以自拔了

可是,就在喜迎W/P Sasha 2一年之後,我竟然升級Alexia 2!怎麼會這麼快喜新厭舊?連我自己都難以置信,之前我所使用喇叭,幾乎每一款都跟著我十年左右的時間,怎麼這次W/P Sasha 2才進家門一年,我就心猿意馬?其實我在寫Alexia 2評論時,就已經難以自拔了!

第一次聽Alexia 2是在代理商的試聽室,我從文章一開頭,就已經告訴大家我心裡的疑惑:「該不該換喇叭?」讓我心猿意馬,動了移情別戀的念頭,關鍵並不在於我聽了布拉姆斯的鋼琴三重奏,或是馬友友的古典爵士跨界,而是「黑教堂」的管風琴與「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音樂張力飽滿厚實,管風琴的氣勢雄偉肅穆,讓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Alexia 2更上層樓的音樂表現能力。


慕尼黑音響展上原廠補刀

不過當下我沒有決定,因為W/P Sasha 2還新,應該還可以玩出更多的可能性,但是我聽完Alexia 2之後,緊接著到慕尼黑音響展採訪,會場上遇見Wilson Audio原廠銷售經理Trent Workman與品牌大使John Giolas,跟他們聊到我在W/P Sasha 2與Alexia 2之間難以下定決心,請他們給點意見,John Giolas說,這道選擇題不容易回答,而且他意見並不客觀,因為他在家裡用的就是Alexia 2。

聽完原廠的回答,我心裡面已經有答案了!為了追求更高的「音樂視野」,應該升級Alexia 2,尤其是「舉重若輕」的中低頻與低頻能量,就值得加碼了。


於是從慕尼黑回國之後,與代理商聯繫,第一個動作是挑色板。雖然Wilson Audio有若干標準顏色可選,但是原廠提供高度客製化的選項,可以讓喇叭與居家裝潢完全契合。原廠提供的色板相當漂亮,尤其特殊色裡面還混入銀粉漆,如果在家裡用燈光打亮,銀粉烤漆的色澤相當漂亮,光可鑑人的模樣堪比超跑。我選擇鐵灰色,再來就是等待了,因為挑選特殊色要下單之後生產。沒問題,我還可以與W/P Sasha 2相處久一點,而且我得幫這對喇叭找個出處,有朋友知道我要升級,馬上接手,算是贊助我升級。

約莫三個月後,2018年十月Alexia 2送到我家了,安裝是個大工程,要先把W/P Sasha 2打包,然後將Alexia 2拆箱,分段搬上二樓,我家是舊式透天厝,雖然只爬一層樓,但是Alexia 2每一聲道重達117.93公斤,這一層樓的垂直搬運並不簡單,還好代理商經驗豐富,不到一個小時就處理完畢,專業度要大大給個讚。

新款用白色保護膠膜不殘膠

全新的Wilson Audio喇叭,不僅使用固若金湯的大木箱運送,而且喇叭拆箱之後,箱體外部都貼上保護膠膜,之前安裝 W/P Sasha 2的時後有經驗,那時候是半透明膠膜,撕下來的時候有時候會有殘膠,代理商的同仁還要仔細清理,可是Alexia 2拆箱之後,外表卻是白色保護膠膜,我怎麼會注意到這一點,因為我訂的是鐵灰色,拆箱卻是白色喇叭,還以為代理商拿錯喇叭了,這才知道保護膠膜換了,而且新的保護膠膜幾乎不殘膠,所以安裝Alexia 2的過程更順利,甚至比之前安裝W/P Sasha 2更快速,因為省去了清理殘膠的時間。從這一點也可知道,如果是全新Wilson Audio喇叭,外表一定有保護膠膜,否則就是拆箱用過的喇叭。


在等待Alexia 2送到家之前,我把握與W/P Sasha 2相處的最後一個小時,聽皮耶絲彈奏的「莫札特鋼琴奏鳴曲KV. 311:土耳其進行曲」,這是一首單純的鋼琴曲,但是音響能不能把簡單的鋼琴曲,重現出豐富漂亮的泛音,相當考驗音響重播的質感。我聽著W/P Sasha 2,柔美的音樂主題,呈現寧靜平和的旋律,鋼琴觸鍵的強弱對比清晰,感受演奏者透過指尖傳達情感流瀉的細微變化,心裡面想著:「換喇叭的決定對嗎?W/P Sasha 2很好啊!」

新喇叭一天就有很大變化

等Alexia 2安裝完畢,要開聲確認是否安裝妥當,CD裡面放的依然是皮耶絲,選同一首「土耳其進行曲」,咦?鋼琴聲怎麼變暗了?我知道原因,Alexia 2才剛拆箱,筋骨尚未施展開來,我要給喇叭時間活動一下。這時間需要多久?出乎我意料的快,安裝好Alexia 2之後,我聽了約莫一小時,就趕著上班,出門前讓皮耶絲繼續彈奏莫札特,用小音量讓Alexia 2鬆筋活骨,晚上回到家裡,一樣聽皮耶絲,可是中高頻的泛音與光澤,已經變得相當漂亮了,比之前W/P Sasha 2進入狀況的速度快多了。

從十月份開始聽Alexia 2,到動筆寫試聽報告,約莫三個月的時間,雖然我說第一天Alexia 2就已經Run得不錯,但第一個月是驚喜連連的聆聽過程,每一天都進步一些,初期的進步在中高頻,剛開箱的Alexia 2聲音略暗,唱個一兩天以後高頻就會展現光澤,泛音延伸更漂亮,然後是低頻段的厚度與密度日見穩固,在家裡聽Alexia 2一個月之後,喇叭已經完全沒有剛拆箱的羞澀之情,聲音圓融又放得開。

更接近高階Wilson Audio喇叭的設計

雖然之前已經在代理商那裡聽過Alexia 2,也寫過試聽報告,可是要對一款喇叭有深入的認識,真的需要長時間相處。譬如獨立的高中低音模組,在Alexia 2上面一分為三,各自可以獨立調整,當我移動喇叭位置的時候,可以參照原廠數據,或是下載App裡面的建議值,根據聆聽位置與喇叭的距離,設定正確的模組傾斜角度。相較之下,W/P Sasha 2只有中高音與低音模組的角度可調,Alexia 2分為三段可調,可以微調得更精確。

Alexia 2喇叭底部預先裝好輪子,方便擺位調整移動,等一切底定之後再上腳釘,這與W/P Sasha 2一樣,其實Wilson Audio的大型喇叭都是如此設計,不然動輒上百公斤的喇叭要移動擺位,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低音模組的仰角效果很好

在代理商那裡試聽Alexia 2時,我用一個下午的時間感受聲音的表現,可是當Alexia 2擺在我家的時候,更能注意設計的細節。譬如Alexia 2的低音音箱並非垂直,而是有3度仰角,讓低頻投射角度略為提高向上,我在代理商那裡聽的時候,並不覺得特別重要,但是當我在家裡聽的時候,距離更近,所以低音增加這一點點向上投射角度,讓低頻更為自然,結像更漂亮。

我怎麼知道低頻更好與音箱設計有關?因為Sasha 2的低音模組是垂直立面,我在調整的時候針對低頻結像找了好幾個位置,可是換上Alexia 2之後,大概兩天就找到合適的位置。再來就是設計者Daryl Wilson不久前訪台,發表新一代Sasha DAW,它的低音模組也是與Alexia 2一樣,加上一點點的仰角微調,Daryl特別強調雖然角度不大,但卻是相當重要的低頻微調,我才注意到這個細節有多麼重要。


太太說漂亮就安心了

換上Alexia 2,會不會覺得比W/P Sasha 2尺寸大很多?我本來有點擔心,可是當喇叭裝好之後,只覺得好像是長得高一點的W/P Sasha 2,視覺上一點突兀感都沒有,當太太回家說新喇叭很漂亮,我更放心,不過要維持Alexia 2的尺寸,同時要強化性能,Wilson Audio在Alexia 2的改變之處,大部分都藏在看不見的地方,而且這些新技術多半源自旗艦喇叭WAMM Master Chronosonic。

譬如高音部分的CST(Convergent Synergy Tweeter)單體,用的就是和旗艦喇叭相同的Mark V第五代CST高音,而且這部分採用密閉式音箱設計,與Alexx、Alexandria XLF與WAMM Master Chronosonic相同,7吋中音單體負責最關鍵的中頻段,也與旗艦喇叭相同,這代表Alexia 2幾乎是直接傳承高階技術,但尺寸最小的落地喇叭。

至於低音模組的部分,Alexia 2同樣比照Wilson Audio高階喇叭,採用雙低音單體配置,而且兩個低音單體尺寸不同,上面8吋,下面10吋,增強低頻的寬鬆度,而且這兩個單體是為了Alexia 2量身定做。在Wilson Audio的喇叭當中,用兩種尺寸低音製作低音模組的喇叭,Alexia 2是尺寸最小的一款,連2018年新推出的Sasha DAW,仍然維持雙8吋低音模組,就可以知道Alexia 2有多少技術是「向上看齊」的!

技術升級許多都藏在看不見的地方

從原廠資料可以知道,Alexia 2雖然尺寸比第一代增加不多,寬度與高度幾乎沒變,只有深度增加不到5公分,但是中音箱體容積增加26.5%,而低音模組內容積增加10.8%,這一部分靠喇叭箱體設計優化,比照XLF的箱體弧線設計,Alexia 2的中音與低音模組,箱體兩邊都多了隆起的弧線,靠這些細部增加內部容積,但不讓喇叭尺寸變大。再來,Alexia 2還加入了WAMM Master Chronosonic的喇叭內部配線管理系統,這樣可以減少銲接點,讓訊號路徑更簡潔,同時不需要獨立密封的分音器,減少這部分等於增加了音箱內部容積。

其他有關Alexia 2的設計細節,像是獨特的W、S、X複合材料,還有背後電阻可換調音系統,以及Transparent內部配線等等,這些都是Wilson Audio獨樹一格的技術,我在其他Wilson Audio喇叭的評論經常提,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就不講這些硬技術,來看看我怎麼對待新迎進家門的喇叭吧!

溫和地用莫札特Run-in喇叭

Alexia 2剛進門的那段時間,我用溫和的方式讓喇叭Run-in,怎麼個溫和法?一個星期我只聽海布勒演奏的「莫札特鋼琴奏鳴曲全集」,十張CD一套大全集,每一張都精彩,我總是像抽卡牌一樣,任意從中間抽一張CD,一邊Run-in喇叭,一邊回味莫札特的經典。Alexia 2表現鋼琴精彩之處,在於均衡的左右手,尤其是左手低音部的權威感,輕鬆向下延伸的低頻段,強化了演奏鋼琴的形體尺寸,對比右手中高音部的晶瑩剔透,觸鍵顆粒清晰分明,輕鬆帶出音符尾韻的泛音,真是愉快的莫札特。

海布勒這套「莫札特鋼琴奏鳴曲全集」,錄音年份從1963年一路跨到1978年,Alexia 2有著很好的錄音鑑別度,像是KV. 331,類比母帶錄音背景嘶聲背景較大,音色稍暗,對照之前同一首曲子的皮耶絲演奏,1990的DG錄音背景就乾淨很多,音色較為明亮,可是老Philips的錄音,鋼琴音符顆粒比DG更飽滿溫潤,更顯自然,DG的錄音細節更多,但是質地較為剛硬,透過Alexia 2,可以很輕鬆地鑑別兩大品牌的錄音特質。

度過一個星期愉快地複習莫札特鋼琴奏鳴曲,我逐漸換上多樣化的音樂來讓Alexia 2施展身手。像是Diana Krall的「Live in Paris」,就是一張錄音精彩的現場音樂會,開場Diana Krall手指頭打著節拍,數著1、2、1234的節拍,爵士音樂會熱鬧地開場,Alexia 2的低頻輕鬆揮灑出量感,規模感更好、更顯權威,Diana Krall嗓音的質地與音色,與W/P Sasha 2相去不遠,兩者走向一致,可是Alexia 2輕鬆呈現音樂細節,以及現場音樂的描繪能力, 確實更上層樓。

小音量的音樂細節超乎預期

以更大的音箱體積,Alexia 2能夠重現更具權威感的中低頻與低頻,達到「有感升級」的效果,本來就在我的預料之中,但是Alexia 2讓我這次升級最滿意的地方,不僅是輕鬆自在揮灑的音樂能量,更棒的是「小音量的音樂細節」!要做音響評論,免不了長時間聽音樂、試器材,經常要把音量開得很大,這才能試出音響器材的能耐,就像試車手要大腳踩油門,才能瞭解車子是不是夠力、耐操。

可是在家裡面聽音樂,有時只想用舒服的音量輕鬆聆聽,但是音量變小,音樂細節也跟著變少,聲音失去活力。我一連聽了兩個星期,都用正常或稍大的音量來聽Alexia 2,直到有一天晚上我一邊在電腦上面寫稿,一邊聽音樂,CD唱盤放著Rachel Barton的「Homage to Sarasate」,因為時間已晚,我把音量調得很小,就像聽背景音樂那樣,這才發現Alexia 2在小音量的音樂重播能力,超乎我的意料之外。

小聲聽也有很好的音樂細節與層次

如何出乎意料之外?Rachel Barton這張專輯是小提琴與鋼琴的組合,在適當的音量播放下,小提琴與鋼琴都有相當勻稱均衡的音像,小提琴凝聚且飄逸,鋼琴則有寬闊的共鳴尺寸,假如用很小的音量聽,以書架喇叭來說,只會剩下小提琴比較清楚,高音還能維持一定的細節,但是鋼琴會相對變得很小聲,軟綿綿地呼應小提琴,甚至聽來模模糊糊地。可是Alexia 2卻能在很小的音量下,維持相當好的樂器形體比例,同時呈現適當的音場深度,而且鋼琴形體雖然跟著音量變小而縮小,但是音符顆粒的清晰度卻維持得很好,小聲聽也不會讓低頻糊成一團。
Alexia 2在小音量就能呈現足夠好的音樂細節與均衡度,對音響評論員來說,肯定是一大福音,我不需要用特別大的音量來聆聽唱片,就能聽清楚錄音的諸多細節,這樣就能讓耳朵聽得更輕鬆,我的工作壽命應該會更長一些(畢竟聽力是我吃飯的傢伙)。就拿Rachel Barton這張小提琴錄音來說,裡面有許多小提琴炫技之處,即便我用很小的音量來聽,也能輕鬆聽見演奏當中精彩的炫技之處,而且鋼琴左手低音部依然有清楚且穩定的下盤。

聽見每一個錄音版本的細微差異

中低頻與低頻的進步,是換了Alexia 2最有感的部分,不僅可以輕鬆呈現渾厚的音樂下盤,而且低音域的質感與細節都提升了。我想舉馬友友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為例,這套組曲馬友友錄了三次,分別是1983年、1997年與2018年,同樣的演奏家,三次演奏,但卻是三種詮釋。

聽1983年的馬友友,四平八穩,技巧圓熟,到了1997年的馬友友,大提琴的調音低了一點,音色更顯厚實,運弓擦弦更顯鬆逸,音樂之中充滿自信,行雲流水的音符多了一分浪漫色彩。2018年的演奏,浪漫氣息收斂了些,速度稍微慢了一點,可是在音符轉折的細節,照顧得更為細膩,嶄新的錄音細節更豐富,左手運指按壓琴弦,敲打在指板上面的聲響,還有跟隨音符變化的細微呼吸聲,都讓我產生更接近錄音現場的感受。

展現每一個版本變化多端的聲音光影

在Alexia 2上面,我輕鬆地比對著馬友友這三次「巴哈無伴奏組曲」的錄音差異,當然,我還可以搬出更多版本來比,像是最早的卡薩爾斯,經典的傅尼葉與史塔克,早年詮釋的版本,第一號組曲的前奏曲,速度慢的比較多,不過到了羅斯托波維奇,速度就快得多,麥斯基的版本也不算慢,但是遠不及羅斯托波維奇,馬友友的速度與伊瑟利斯比較接近。

可是演奏速度的差異,用任何喇叭都能比較出來,我用Alexia 2複習這些「巴哈無伴奏組曲」的版本,輕鬆地聽見演奏內涵的差異,音色的變化與指尖的細微動作,Alexia 2用寬鬆的音色,以及豐富的細節與泛音,聽見每一個版本的精彩之處,同時思索著同樣的樂譜,如何在不同演奏家手上,展現變化多端的聲音光影與色彩。

幫我提升「音樂視野」

所以我才說,升級Alexia 2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音樂視野」,這些CD是我多年來慢滿聆聽累積下來的戰果,有些版本我特別喜歡,經常拿出來反覆回味,有些版本可能因為錄音年份較早,聲音較乾,在下盤較虛的喇叭上面,更顯生澀,就難以引起我的興趣,可是從我之前用W/P Sasha 2,到現在升級Alexia 2,這兩對喇叭都能把原本我不太喜歡的老錄音,呈現出份量足夠的中低頻段,不會太過乾澀,引起我專心聆賞的注意力,其實Sasha 2已經把我聽音響的歷練,向上提升到新的高度,但是Alexia 2則更輕鬆地拉高我的音樂視野,任何時期的錄音都能聽出新的欣賞樂趣。

就拿「莫札特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來說,我聽SWR Music晚近推出的歷史錄音,Johanna Martzy與西南德廣播交響樂團的歷史錄音,1956年在廣播電台錄音室的母帶全新數位化發行,即便聽愉快的第三樂章輪旋曲,音場明顯縮限,頻寬不夠開闊,音色略為乾澀,可是Johanna Martzy的小提琴主角地位依然清晰,樂團的聲部分配與層次約略可聞,整個音場收在Alexia 2喇叭中間,場面較小,可是音樂詮釋的轉折,依然讓我聽得津津有味。


當我換上2014年陳鋭獨奏,艾森巴哈指揮席勒斯威格-霍爾斯坦節慶管弦樂團(Schleswig-Holstein Music Festival Orchestra)的新版本,優秀的現代錄音馬上舒展開來,小提琴從音場中央明亮通透地浮現,愉悅的主題綻放光彩,樂團的配置拉開,拓展至Alexia 2的間距之外,喇叭輕鬆地消失了,深遠寬闊的音場呈現交響樂團漂亮的層次,而擔綱主角的小提琴獨奏,則是穩固地居於中央。

以音響性來說,陳銳的錄音當然大勝Johanna Martzy,可是從音樂的詮釋來說,那就是各有千秋。陳鋭有著年輕的青春氣息,而Johanna Marty錄音之時,年紀大概比陳鋭大一些,可是乾淨俐落的樂句處理,自成一家之言,如果只比較音響性,陳鋭的新錄音遠比Johanna Martzy要好得多,經過半世紀的技術演進,錄音技術實在進步太多,可是照我以前的聽法,Johanna Martzy的歷史錄音,根本難以入耳,可是在Alexia 2上面,我兩張唱片都聽得下去,都能從錄音當中更多的細節,找出音樂詮釋的差異與變化,讓我能跨古溯今,比較音樂家演奏中的情感差異,這不是讓我提升「音樂視野」嗎?

擴大機搭配還有得玩

聊到這裡,怎麼新迎入門的Alexia 2,總編都沒聽大曲子?馬勒跑去哪裡了?貝多芬也不見了?音樂聽的都是巴哈、莫札特?唉,我的擴大機還是糟糠之妻啊!從W/P Sasha 2進來家裡,我就知道該挑選新的擴大機了,可是還沒玩透,我就移情別戀,換上更高一階的Alexia 2,就算我知道擴大機還沒跟上Alexia 2的水準,還是要說服自己,在家裡不會操那麼龐大的音壓,不用急著補足擴大機的驅動力。

不過,在我這篇Alexia 2的文章脫稿之際,我已經收到Dan D'Agostio的Progression前級與Progression Stereo後級,與我去展樂音響聽W/P Sasha 2搭配的擴大機相同,略遜於我在代理商那裡聽Alexia 2時搭配的Progression Mono,還加上全套Transparent線材搭配,這是我新的功課,要趁過年期間好好享用,那是下一篇「總編的音響實驗室」要講的器材,大場面的音樂就會上場了,敬請期待。


器材規格

Wilson Audio Alexia 2
型式: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使用單體:一吋Convergent Synergy軟半球高音×1,7吋中音單體×1,8吋低音單體×1,10吋低音單體×1
效率:89 dB @ 1W, 1m, 1k
阻抗:4 ohms(最小2.54 ohms @ 85 Hz)
頻率響應:19 Hz – 32 kHz +/- 3 dB
尺寸:134.63×38.74×58 cm(高×寬×深)
重量:117.93 kg
進口總代理:鴻機
電話:02-2741-3030
網址:www.everestaudio.com.tw

廣告
[新聞] 超跑喇叭矚目新星-Wilson Audio Chronosonic XVX(一)
如果說Wilson Audio在2017年發表的WAMM Master Chronosonic(WAMM MC)是喇叭界的法拉利限量的La Ferrari,那麼2019年10月正式登場的Chronosonic XVX,就是量產型的812了,而且全新登場的Chronosonic XVX...《 全文

[試聽報告] 氣吞山河的Progression-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十二)
這麼棒的前後級,竟然只是D'Agostino的「中階機種」?如果換成Momentun前後級來搭配Alexia 2,聲音還會進步到什麼樣的程度?我不敢想像。而我與Progression Pre/ Stereo的相處,終究還是要告一段落,而且這次連..《 全文

[試聽報告] 真的可以貼牆擺-展樂音響試聽Wilson Audio TuneTot
Wilson Audio在2018年推出了一萬美金等級的TuneTot書架喇叭,台灣算是第一批正式出貨的市場,我先到台北非常音響聽過,採用接近正三角形擺放的「超近場聆聽」,即便這是目前Wilson Audio最平價的喇叭,但聲音表現依然是高水準演出...《 全文

[試聽報告] 非常音響的「超近場聆聽」-Wilson Audio Tunetot初試啼聲
[專題報導] 獻給David A. Wilson-Wilson Audio發表新一代Sasha DAW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