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5/06發表,已被閱讀 27,424 次 |
分類:人物專訪 |
|
高雄音響展甫於4月18日~21日熱鬧舉辦完畢,在高雄電器公會邀請下,4月25日我來到台南南門教會,參加「余曉怡管風琴演奏.導聆音樂會」,是高雄音響展的延伸活動,不過主辦單位是珍水基金會/可成音樂班,而高雄電器公會則是協辦單位。
珍水基金會/可成音樂班贊助舉辦
| | 余曉怡專輯「器宇非凡」 | 高雄音響展在2019年紀念CD當中,收錄了台灣管風琴演奏家余曉怡專輯「器宇非凡」當中的「巴哈d小調觸技曲」,讓音響迷得以體驗管風琴的雄偉樂音,而且聽的是屏東演藝廳的全新管風琴,並以實際行動支持台灣音樂家。此一理念得到珍水基金會/可成音樂班以行動支持,認為光是推廣CD之外,還應該舉辦音樂會演出,於是由珍水基金會/可成音樂班贊助,高雄電器公會協辦,假台南南門教會舉辦「余曉怡管風琴導聆音樂會」。
余曉怡是台灣培養出來的優秀音樂家,畢業於東吳大學音樂系,此後獲得台灣神學院教會音樂研究所碩士,師事陳韵芬博士,並受國際知名管風琴家陳巧喜(Chelsea Chen)、謝安來(Dr. Alain Truche)、吳宜庭等大師指導,現為台灣神學院講師。2014年余曉怡獲得第一屆台灣管風琴大賽冠軍之後,不僅活躍於台灣各地配備有管風琴的音樂廳,更積極參與國際演出,曾二度前往維也納聖伯多祿教堂音樂廳(Peterskirche)演出,今年更受邀前往德國、波蘭演出,預計在波蘭地53屆國際管風琴音樂節,演奏六場管風琴系列音樂會。
雙向互動的導聆音樂會
有別於一般音樂會「單向聆聽」的型態,演奏者「只演不說」,導聆音樂會則是「雙向聆聽」,演奏者不光演奏,還解說樂曲與樂器相關內容,讓聽眾在聆聽樂曲之前,得以對音樂有初步認識,在音樂進行之際不致迷失方向,而這對管風琴來說更為重要,許多人雖然知道管風琴是最龐大的樂器,但對其工作原理並不了解,經過余曉怡老師解說,隨即現學現賣,深入聆聽演奏,自然拉近與音樂之間的距離。
在音樂會開場之前,負責余曉怡「器宇非凡」專輯錄音的錄音師邱新添先生,已經在現場架設好錄音麥克風,邱先生以單點麥克風錄製立體聲,雖是單一麥克風,但內部卻有4組錄音頭,不僅可收錄立體音像,並可同時收錄空間反射音,以利事後混音設定錄音空間感。
音樂家親自解說音樂
音樂會由余曉怡老師的導聆開場,她說「器宇非凡」專輯的錄製與發行,是她個人理想的實踐,也是自我探索的過程。余曉怡說「管風琴是演奏者的老師」,以「器宇非凡」專輯來說,選擇屏東演藝廳錄製,就是因為全新落成的管風琴,不僅音色年輕有朝氣,而且音栓變化多,適合讓她嘗試比較多樣的曲目。這次到台南南門教會,這部管風琴一樣讓她增加了新鮮的經驗。
余曉怡說,台灣目前大大小小總計,大概有五十多部管風琴,其中最早的一部管風琴就在台南,而南門教會這部管風琴於2008年落成,當年管風琴的主要捐贈者石慶璋醫師,其女兒石瓊玲目前也是南門教會司琴,本次並協助余曉怡老師演出。南門教會這部管風琴,總共有15支音栓、750支音管,對比屏東演藝廳,總共45支音栓、2970支音管,規格可說小得多。余曉怡說,「音栓」代表不同的音色,透過音栓的調整,可以變化出管風琴不同的音色,因此音栓越多,管風琴音色的變化越大。講解至此,余曉怡走回管風琴,演奏David German的「節慶號角曲」與巴哈的「耶穌.世人仰望的喜悅」。
巴哈翹班的故事帶入音樂
接下來余曉怡講了一段「巴哈也翹班」的故事,就是巴哈年輕的時候也是優秀的管風琴家,但耳聞北德樂派演奏管風琴技巧高超,雙手雙腳並用有如小型管弦樂團,巴哈卻苦於無緣得見,於是有次開小差,步行數百哩去外地教堂聆聽,聽得入迷了,竟忘了收假期限,還因此受到教會責罵。而她準備的布克斯胡德(Dieterich Buxtehude, 1637~1707),就是當年北德樂派的重要管風琴作曲家,讓聽眾可以領略當年巴哈如何迷上炫目的管風琴技巧,因而忘了及早收假歸營,其中最重要的變化便是腳鍵盤的應用,讓低頻段有豐富的聲底。
再來一首重要的曲子,是巴哈「C大調觸技曲」,余曉怡說這是巴哈拿來測試管風琴性能的曲子,從手鍵盤開始,一路測試到腳鍵盤,其中開頭的簡短旋律彈奏之後,立刻停止,然後才有第二個樂句,這也是管風琴測試的一部分,因為管風琴大多設置在教堂裡,短樂句突然停止,是為了聆聽空間殘響,聽聲音有多久反彈回來,所以要讓樂句暫停,然後才跟著下一句,讓音樂家了解管風琴與空間的關係。
隨後音樂從巴洛克轉向浪漫,孟德爾頌準備登場。余曉怡表示,管風琴有豐富且多樣的音色設定,針對不同的音樂風格,可以調整不同的音色,而在演奏孟德爾頌之前,余曉怡說孟德爾頌是巴哈的大粉絲,所以在其管風琴作品當中,不僅有浪漫時期的情感融入,還加入巴哈最擅長的賦格,呈現厚重的音符堆疊。這時余曉怡也介紹了南門教會管風琴的特色,在15支音栓當中,僅有2支是低音部,所以不容易做出渾厚低音的平衡,有時要借助手鍵盤的音栓來補足,來達到手腳鍵盤音色的均衡。
貼地氣的「四季紅」與「天黑黑」很有共鳴
在浪漫的孟德爾頌之後,余曉怡演奏了台灣音樂家編曲的民謠,包括陳巧喜、柯曉玄改編的「四季紅」與張沛倫的「天黑黑」,輕鬆的節奏與耳熟能詳的曲調,立刻掀起當天音樂會的高潮,透過管風琴演奏的台灣民謠,呈現出新鮮的風貌,也讓當天的音樂會更為「貼地氣」。
導聆音樂會的形式,在台灣並不多見,本次余曉怡老師在南門教會的演出,不僅讓聽眾欣賞到管風琴的音樂魅力,更讓大家了解管風琴的工作原理,並以多樣化曲風,呈現管風琴音色變化之美,拉近一般聽眾與管風琴之間的距離,也為音樂文化扎根做出貢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