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05發表,已被閱讀 9,449 次 |
分類:人物專訪 |
|
多年來高雄音響展舉辦專業音樂與音響相關講座,已經成為「聲音的文化」重要的成分,2022 年高雄音響展時,我刻意保留星期六的時間,參加兩場專業講座,為自己充電,其中之一就是錄音師陳恩光講解 Dolby Atmos。
陳恩光是台南「維光音樂」負責人與製作總監,累積多年錄音工程專業,關於他的學經歷,Google 一下就能找到一大堆,而這次吸引我來聽講座的題目,重點就是 Dolby Atmos,尤其是談 Dolby Atmos Music 的課題。
Apple 攜手 Dolby 大力推廣
講起 Dolby Atmos,可說是近年的熱門話題,從 2012 年發表,到 2016 年發布技術白皮書,專業電影院紛紛加入 Dolby Atmos 陣營,帶動家庭劇院增加天空聲道的風潮,而 Dolby Atmos Music 則是因為蘋果帶動,利用 Apple Music 大力推廣,可是關於 Dolby Atmos Music 的內容,我想要多認識一點,所以刻意參加陳恩光的講座。
一個小時談 Dolby Atoms,又是針對音響展參觀民眾,當然要深入淺出,重要的是釐清基本概念,並現場以音樂與影片展示 Dolby Atoms 的效果。一開場提綱挈領,陳恩光點出環繞聲響與沈浸式聆聽,都是追求身歷其境的方法,從錄音的角度來看,要做身歷其境的錄音方法,包括 Binaural 假人頭錄音、Ambisonics(Spatical Audio),以及 Dolby Atmos 這三大類型。
陳恩光說,假人頭錄音可能發燒友比較熟悉,就是利用假人頭雙耳錄音麥克風,模擬人耳構造錄音,但這是專門為耳機聆聽所設計的錄音方式,必須透過耳機才能感受到環繞聲響,傳統音響無法重現相同的效果,應用相對有限。
第二種 Ambisonics 錄音,是使用四象限麥克風,包含 W 全指向、X 前後雙指向、Y 左右雙指向與 Z 上下雙指向,合於一體的麥克風,直接紀錄完整的 360 Audio 環境音,如此收錄的錄音素材,可以轉換為 Dolby Atmos 與 Aura 3D 等格式。
第三種 Dolby Atmos 則是陳恩光演講的主題,可以透過物件方位與距離資料,演算出物件的音量大小,產生具備方位性,創造電影當中的聲響移動感。錄音工程師可以透過軟體 3D 畫面,直覺地控制聲音物件的移動,近年來因為與 Apple 合作,也成為流行音樂發展的新趨勢。
此外,Dolby Atmos 興起的另一個原因,則是進入門檻降低,陳恩光說,早年想做 Dolby Atmos,需要兩台專用高階電腦,處理 128 個音軌,光是硬體價格就相當昂貴,現在則相當容易,例如新一代配備 M1 處理晶片的 Macbook Pro,搭配 Logic Pro 錄音軟體,就可以當作 Dolby Atmos 錄音工作站,幾乎人人負擔得起,加上 Apple 在 Airpods 上面針對 Dolby Atmos 優化,吸引更多人想嘗試,所以愈來越多樂手在 Apple Music 上架重新混音的 Dolby Atmos 版本。
釐清 Bed、Object 與 Metadata
關於 Dolby Atmos 錄音,陳恩光說可以講的東西太多,可是在一個小時的演講裡,不可能都講,所以他只講三個重要的觀念:Bed、Object 與 Metadata。Bed 有人翻譯為「音床」,講的就是舞台上不會動的聲音,以搖滾樂團來說,爵士鼓的位置一定不會變,基本上貝斯與鍵盤也大致不會動,這些聲音就會擺在 Bed 上面,成為舞台的基本背景。
Object 就是聲音物件,代表在空間裡面會移動的聲響,陳恩光舉 Dolby Atmos 示範片的落葉片段為例,他說森林場景的聲音就是 Bed,而落葉飄動螺旋移動的聲響就是物件,其他還有森林裡移動的鳥叫聲,都是物件,只要在軟體上移動 Object,就能控制聲音的移動。
至於 Metadata,就是計算物件相關位置與時間,用來觸發(trigger)聲音物件的基本座標,譬如飛機聲響,由音場後方向前移動到逐漸消失,聲音物件的位置與音量變化,還有在某一個點的時間,都是靠 Metadata 來控制。
可以重新塑造錄音舞台
陳恩光表示,如果從音樂製作的角度上來看,Dolby Atoms 還可以重新塑造舞台。例如古典音樂廳堂的反射音,如果在錄音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可以先錄製乾的聲音訊號,事後混音時加入空間殘響或 Reverb,重新塑造舞台。
舉例說明,陳恩光說他曾經有一次在學校錄音的案子,因為找不到合適的音樂廳錄音,所以只好先滿足基本的錄音需求,在安靜的空間裡收錄樂器的乾訊號,然後利用空間 IR 共享,把錄音空間感混進去,如此一來,雖然沒有真實的錄音空間,依然能重塑音樂的舞台感。
另一個例子則是鋼琴家齊瑪曼、指揮賽門拉圖與倫敦交響樂團的「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藍光片,其中有一首在 2020 年 錄音,那時候 Covid-19 已經席捲歐洲,就連沒有觀眾的音樂廳錄音,管弦樂團都必須維持社交距離,所以在藍光片內頁的照片,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座位,距離拉得很開,與平常看到的管弦樂配置很不同,可是錄音的效果卻沒有打折扣,就是利用 Dolby Atmos 重新塑造舞台。
把管風琴從二樓搬到一樓
為了讓大家有比較試聽的素材,陳恩光特別授權大會他在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的管風琴錄音下載,有 Dolby Atmos 與立體聲版本可以比較。陳恩光說,錄音時他在空間中央擺放四象限麥克風,收錄完整的 360 Audio,然後在觀眾席擺放麥克風,收錄反射音與平面音,另外,管風琴的低頻量感來源,主要來自鼓風機,所以他在管風琴後方還加上了近距離收音麥克風,完整收錄到管風琴極低頻的訊號。
以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堂的錄音來說,管風琴設置在教堂上二樓之處,聽管風琴的人都在一樓,實際上管風琴的聲響是在空間上方飄揚,可是這與真實聆聽的想像差距很大,所以透過 Dolby Atmos 處理,可以把管風琴的聲響從二樓移動到一樓,塑造管風琴溫暖的聲音包圍感,這是傳統錄音很難做到的事情,但是現在利用 Dolby Atmos,就能做到搬移管風琴這件事。
全套 Elac 配 Linear Acoustic 聲勢驚人
現場陳恩光還播放了台北藝術大學學生動畫作品、老鷹樂團「離人島」以及林銘儀「花待人」,其中動畫本來就是依據畫面設計聲響,而「離人島」與「花待人」,則是利用 Dolby Atmos 塑造聲響位置的變化,在演講現場使用全套 Elac 喇叭,包括 Concentro M 次旗艦喇叭,中央聲道是首度曝光的 Concentro Center 中央聲道,架構 5.2.6 聲道,環繞喇叭使用一對 Vela BS 403,天空聲道則使用 6 支 301.2 迷你喇叭,並動用三部 Linear Acoustic LA 400M 單聲道驅動左右聲道與中央聲道,其餘 8 聲道則出動 4 部 LA V120 立體聲綜擴,加上兩個 10 吋單體 SUB-2070,以 Anthem AVM 70 環繞處理前級控制全套系統,音效表現相當好。
聽完陳恩光的 Dolby Atmos 講座,光是 Bed、Object 與 Metadata,就是很好的起步指引,對於音樂家而言,Dolby Atoms 就像是新的畫布,可以做出新穎的音樂樣態,對於聆聽者而言,可能該考慮升級 Dolby Atmos 系統,享受全新的沈浸式音樂聆賞體驗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