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7發表,已被閱讀 85,411 分類:原廠故事
全新TWENTY系列剖析 為了紀念PMC二十週年,原廠準備了「大禮」與音響迷共賞,就是全新推出的「Twenty系列」,但在9/26的慶祝派對上卻對新產品保密到家,僅有代理商與會,媒體則須等待9/27日在Radisson飯店舉辦的正式產品發表會上才得一窺全貌。全新Twenty系列總共包括四個型號,包括兩款書架喇叭與兩款落地喇叭,現場由行銷總監Keith Tonge負責簡報,Peter Thomas居間補充,解釋Twenty系列的設計特色,並實地播放音樂示範新喇叭的性能。

紀念二十週年的全新Twenty系列

PMC創辦人Peter Thomas。
PMC這次二十週年慶祝活動,聚集了全球代理商,歐洲因為地利之便,來的人最多,亞洲也熱情參與,包括台灣、香港、日本、馬來西亞等地代理商全都來了。9/25日全天由PMC與各地代理商舉辦研討會,發表全新Twenty系列產品,不過第一天對新產品保密到家,隔天26日上午的記者會才正式讓Twenty系列與媒體見面。Twenty系列一口氣發表4款產品,包括21、22、23、24,其中21與22是書架型喇叭,高音單體一樣,差別是低音單體22較21大一些,而23與24則是落地型喇叭,一樣是二音路設計,差別也是低音單體。從這裡我們也可以大約分類,23是21延伸為落地喇叭,而24則是22長大了的落地喇叭。兩兩使用的單體相同,但箱體容積不一樣,所以低頻量感與延伸也有所不同。

Twenty系列一口氣發表4款產品,圖中從左至右分別是24、22、23、21,其中21與22是書架型喇叭,高音單體一樣,差別是低音單體22較21大一些,而23與24則是落地型喇叭,一樣是二音路設計,差別也是低音單體。

為何在此時推出Twenty系列?直覺的說就是為了PMC創立二十年紀念,不過我認識Peter Thomas許多年,他是個技術人,不太喜歡配合行銷搞噱頭,如果說PMC想針對二十週年紀念推出新產品,肯定不是Peter Thomas的意見,那都是行銷與業務部門想出來的點子。當然,作為PMC的首席工程師兼老闆,員工的要求他也得聽,其中最重要的「呼聲」是希望PMC變得更漂亮,而為了全球代理商共同的呼聲,PMC研發部門從零開始,耗費了三年時間完成Twenty系列。

PMC研發部門從零開始,耗費了三年時間完成Twenty系列。

唉,當音響設計工程師可真難,第一要務要把聲音做好,可是有了好聲之後,消費者還希望喇叭能有漂亮的外觀,這樣才能融入居家擺設,要作出好聲的喇叭已經不容易了,還得要做得漂亮,魚與熊掌得兼。PMC過去的i系列不漂亮嗎?我覺得很漂亮,但我也聽過許多人說PMC的喇叭長得太傳統,少了現代感,可是不也有許多長得很漂亮的喇叭,像是B&O的飛碟喇叭,又漂亮又前衛,可是我倒從來沒聽過好聲音。私底下和Peter常聊到這些當代音響設計的奇特現象,Peter說他從來不爭辯喇叭好不好看,那是審美觀的差異,但他對於喇叭的設計有一套自己的標準,那是和聲音表現有關的「絕對標準」。

追求「最多的音樂細節與最低的失真」

Peter設計喇叭的「絕對標準」在哪裡?Peter認為喇叭最重要的認識就是重現音樂家的意念,而憑藉的就是紮實的聲學工程基礎,Twenty系列也是依據「紮實的聲學工程原理」所設計的成果。Peter說Hi End音響對許多人來說定義不一定一樣,但他所追求的是「真實的音樂重播」,而所謂的「真實」,指的是「最多的音樂細節與最低的失真」,這項原則他堅守二十年如一日,所有PMC喇叭都遵循相同的原則。此外為了讓PMC所有的產品都擁有一致的水準,Peter說他們對每一項進入PMC的零件都仔細檢驗,一路到模組、成品還要反覆檢驗,這些吹毛求疵的細微末節,代表了PMC的Hi End精神。

Twenty系列最大特徵是斜面設計,音箱內部當然還是PMC的傳輸線式設計。

如果單純講究聲音,PMC在經典的「i」系列其實已經很難挑剔了,可是畢竟「i」系列和PMC的Studio產品系出同源,尤其是BB5i、MB2i與IB2i,因為使用大尺寸低音單體,面板較寬,少了些現代喇叭的流線感,它們又都是PMC的看家旗艦喇叭,所以很多人希望有更漂亮的PMC。因此PMC在2009年推出了新的Fact系列,陸續推出Fact 8與Fact 3兩款喇叭,採用窄面板的音箱設計,外觀木紋與諸多細節修飾得更為漂亮,這些都成為研發Twenty系列的重要基礎。但就算有Fact系列的研發基礎,根據PMC原廠提供的資料,全新的Twenty系列還是花費了三年時間才完成。負責這次Twenty系列發表會的行銷總監Keith Tonge說:「在正式展出之前,全公司的人都全力投入,要趕在時限內把產品完成,幾乎是不眠不休,結束之後可要好好放假休息一下。」

PMC 行銷總監Keith Tonge。
用了三年研發!這Twenty系列看來不簡單。Keith在針對媒體的產品發表會上說,Twenty系列的設計並不是針對既有產品的微調或進化,而是全新的設計,PMC用「整體設計」(holistic design)的思維來看待新的Twenty系列,所以他們並沒有拿原本PMC的設計套在Twenty系列上面。換句話說,Twenty系列根本就是全新的PMC產品,從喇叭單體、分音器到箱體,每一個地方都是從白紙開始的全新設計。此外,Keith也說,PMC的「i」系列裡面有許多兩音路喇叭,而他們經過多年來的修改進化,在前不久推出的「Signature」版本中幾乎已經把「i」系列的兩音路喇叭推到了設計的極致,他們幾乎想不出來要怎麼讓「Signature」再進化,所以到了Twenty系列,PMC打算用全新的角度來設計兩音路喇叭。

獨家「喇叭二十年保固」

關於新系列產品的名稱,Keith說「Twenty」的命名有兩個由來,第一、Twenty系列問世剛好是PMC創立二十週年,正可拿來當作慶祝紀念之用。但命名的第二個理由對消費者而言更重要:Twenty系列提供二十年保固!沒錯,您的眼睛沒有看錯,是二十年保固。一般音響廠商大概都提供一到兩年的保固,好一些的最多保固五年,而我印象中只聽過加拿大Bryston提供擴大機二十年保固,他們在英國也是PMC代理,看來PMC也向Bryston跟進學習,讓新的Twenty系列提供長達二十年保固,可見他們對自家喇叭多有信心!PMC這項保固二十年的壯舉,也打破了喇叭廠商的紀錄,目前就我所知只有PMC敢給喇叭這麼長的保固承諾。如果有人提供比PMC二十年更久的保固,恕我孤陋寡聞,還請來信糾正。

PMC提供的20年保固,可見對自己的產品品質極有信心。

從外觀來看,Twenty系列繼承了許多PMC喇叭的元素,但是和PB1i或OB1i類似的瘦瘦高高的音箱設計,Twenty系列另有巧思,像是喇叭邊角的線條切得乾淨俐落,不像「i」系列把邊角削圓。負責歐洲業務的Mike還強調Twenty系列所使用的木皮也經過精心挑選,色澤和「i」系列略有不同,譬如同樣是胡桃木皮(Walnut),Twenty系列所使用的顏色會稍微深一點,看起來也更有高級感。記者會上沒有擺出「i」系列喇叭,隔天我到了PMC工廠試聽Twenty系列時,現場多了一對PB1i Signature喇叭,趁機比對了一下木皮外觀,PB1i Signature已經做得很漂亮了,兩相比對並不覺得Twenty系列的木皮特別高級,但色調比較沈穩,打磨似乎也更精緻一些,加上俐落的箱體邊角,讓Twenty系列看起來就是比「i」系列在造型上更有現代感。

全新Sonolex高音單體

Keith把Twenty系列的命名由來解釋完畢,接下來就是講解細節了。Twenty系列既然是「從白紙開始」的全新設計,代表喇叭裡裡外外都是新的,簡報先從喇叭單體講起。Twenty系列使用的高音單體是27mm口徑的Sonolex絲質軟半球高音,咦,這個單體很眼熟,不就是之前Fact系列所使用的高音單體嗎?基本上沒錯,Sonolex振膜高音是PMC與挪威Seas合作開發的新單體,但Twenty系列所使用的Sonolex高音口徑比Fact更大,用在Fact的Sonolex高音單體是19mm,而Twenty系列則增加為27mm,尺寸更大。

Twenty系列使用的高音單體是全新設計的27mm口徑Sonolex絲質軟半球高音。

裝上27mm Sonolex高音單體用意在哪裡?Keith的解釋是為了更大的頻寬,可是重點不是在高頻延伸,而是著重在高音單體「向下」的頻率延伸,所以Twenty系列的分頻點可以設定在1.8kHz,之前「i」系列的兩音路喇叭,從DB1i、TB2i、GB1i到FB1i,分頻點都設定在2kHz,新的Signature版本用的也是這個27mm Sonolex高音單體,不過PMC自家的三音路喇叭,高頻的分頻點設定在3.8kHz。此外,這款Sonolex軟半球高音一樣具備磁液冷卻,和其他PMC高音單體相同,強化散熱以提高單體的功率承受能力。

這顆27mm Sonolex高音單體具有更大的頻寬,而且是著重在「向下」的頻率延伸,所以Twenty系列的分頻點可以設定在1.8kHz,讓低音單體工作得更輕鬆。

Peter跟著解釋,他說三音路的設計可以讓單體在比較窄的頻寬工作,讓單體工作的範圍落在線性很好的區間,但兩音路喇叭就比較困難,設計上必須要有妥協。在Twenty系列搭配了5.5吋或6.5吋中低音單體,向上延伸的高頻線性範圍比較窄,所以必須想辦法讓高音單體多分擔一些。Peter說事實上這個27mm Sonolex高音最低的頻率延伸可達700Hz,當然到這個頻段已經超出單高音體工作的「線性範圍」,可是也因為這只新款高音單體有那麼好的「向下延伸」頻率響應,所以在1.8kHz的分頻點位置時,高音單體的動作還在工作線性非常好的範圍內。此外Peter還強調,這只27mm Sonolex高音單體在設計上特別重視寬闊的擴散角度,這樣就可以創造更寬闊的聆聽「甜蜜點」,中高頻段也會顯得更為開闊自然。

從原廠提供的27mm Sonolex高音單體照片,我們可以看到高音振膜外面有金屬孔洞保護網罩,這個網罩不是單純做保護用,同時也是用來增加高音單體擴散角度(別忘了,早年LS 3/5A也有相同的設計)。高音單體背後則是以塑膠殼封裝起來,不過這個封裝外殼也不單純是為了好看而已,Keith解釋在單體背蓋中間有空腔,可以吸收高音單體工作時產生的背波,轉化為熱能散發。Keith這裡講的是行話,單體工作時靠活塞運動發聲,但往前往後都會發出聲音,向後的聲音就是背波,當向後的聲音再反射回來時,因為時間延遲了,會影響原本向前的聲波,讓音像聽起來有些模糊。所以背波對聲音有負面影響,需要把這些多餘的聲響處理乾淨,而PMC的方法就是利用單體背蓋裡面的空腔來「消耗」多餘的背波。

兩款新型紙盆中低音單體

Twenty系列所使用的中音單體也是全新設計,PMC命名為M13與M17,口徑分別是5.5吋與6.5吋,這兩款新的中低音單體使用紙盆振膜,而且是針對配合傳輸線式音箱所設計,換句話說,中低音單體的特性和傳輸線式音箱是「一體」的設計,兩者相輔相成。Peter表示傳輸線式音箱,或者講PMC所稱的ATL(Advanced Transmission Line),所需要的單體特性和一般現成的單體不一樣,所以PMC的中音、低音單體全部要自己設計,甚至自己「手工」製造,這樣才能與傳輸線式音箱搭配。現場Keith準備了5吋中低音單體的樣品給大家看,一體成型的金屬框體,看起來像是壓鑄製作,輕輕用手指敲打紙盆振膜,聲音沈甸甸的,細部製作品質很好。

Twenty系列所使用的中音單體,是為了配合傳輸線式音箱而全新設計的產品,口徑分別是5.5吋與6.5吋,使用紙盆振膜。

Sonolex高音與M13、M17中低音表過,接下來就是分音器了。因為Twenty系列所使用的單體都是全新設計,專屬Twenty系列所使用,Keith表示分音器當然全都要重新設計。PMC以鑑聽喇叭起家,他們習慣「精準」的分音,也就是4階分音,用陡峭的斜率獲得平坦的頻率響應,同時喇叭的功率承受能力也會提高,所以在Twenty系列上面一樣採用4階分音。不過Peter這次的設計略有不同,分音器實際上是2階分音,加上單體本身自然的頻率滾降,加起來是4階分音。

分音器處處講究

講到分音器,自然少不了對被動元件的說明。PMC很多年前就使用所謂「軍規」等級的玻璃纖維板當作分音器的基板,Twenty系列也不例外。Keith表示優質的玻璃纖維板不僅耐用,本身諧振也很低,而PMC在玻璃纖維板上的電路有特別要求「加厚」銅箔,外表還鍍金,這兩項額外加工為的也是聲音,Keith說銅箔加厚可以降低線路內阻,鍍金則可以增加耐用度。接著Peter補充說,很多人以為分音器用好零件就可以了,但以他的經驗來說,合理化的線路佈局比用好零件更重要,一樣的電容和電感,在線路板上放的位置不同,聲音也不同,那是因為線路路徑上本身存在著干擾,所以怎麼安排被動元件的佈局位置,才是喇叭設計的巧妙之處。

Twenty系列的分音器使用玻璃纖維板電路板,不僅耐用,本身諧振也很低,而且特別要求「加厚」銅箔,外表還鍍金,為的也是要讓聲音更好。

Twenty系列的分音器採用法國製MKP,同時強調所謂Audio Grade(雖然我實在不贊同這個名稱),標榜低失真與高功率承受力。電感的部份比較有趣,一般高級喇叭大多愛用空芯電感(air core inductor),可是Twenty系列用的卻是疊片磁芯電感(laminate core inductor)。Peter說空芯電感確實比較貴,很多Hi End廠家也把昂貴的被動元件拿來當做宣傳,可是Peter接著說:「沒有人說出空芯電感本身的損耗很大。」但是如果使用普通的鐵芯電感,雖然元件損耗低,但聲音表現會比較粗糙,解析度也不好,所以Peter選擇疊片磁芯電感。他說疊片鐵芯電感的損耗遠低於空芯電感,音質的細膩度雖比空芯電感略微遜色,但比一般鐵芯電感要好得多,可說是折衷的最佳選項。

Twenty系列的分音器,非常講究電路佈局,圖右是DB1i的分音器,左邊則是Twenty新設計的分音器,光看尺寸就差很多,可見PMC這次在Twenty系列真是下足重本。

Twenty系列的分音器採用法國製MKP電容,標榜低失真與高功率承受力。電感用的是疊片磁芯電感(laminate core inductor),損耗低是它的最大優點。

箱體改用密度更高的HDF板

Twenty系列的音箱使用18mm HDF(高密度密集板),質量上比MDF(中密度密集板)增加了30%,所以材料本身的諧振比較低。而且PMC的音箱內外都貼上木皮,這樣才會讓板材內外壓力一致,連看不到的地方都這麼認真。
Twenty系列依然繼承了PMC最著名的傳輸線式音箱,所謂「ATL」先進傳輸線設計,可說是PMC在江湖行走的必殺技,二十年來沒變過,可是Twenty系列的音箱還是有新的特點。首先,Twenty系列的音箱使用18mm HDF(高密度密集板),而不是一般常用的MDF(中密度密集板),他們選用的HDF板在質量上比MDF增加了30%,所以材料本身的諧振也比較低。還有,PMC設計傳輸線式音箱,最大的祕密不在傳輸線的長度,那些設計理論教科書裡面都有公式可以套用,但傳輸線式音箱裡面所需要的開口角度與吸音棉的使用,教科書可沒寫,那都是PMC多年研究的成果,而Twenty系列所使用的泡綿都是新的材料,和「i」系列所使用者也不同。

PMC製作喇叭箱體還有一項與眾不同的講究,一般音箱大多只在外表貼上木皮,但裡面就不管了,PMC可沒這麼隨便,他們使用的HDF要求「雙面貼皮」,也就是裡外都有貼上漂亮的木紋。奇怪,喇叭箱體內部又看不見,何必要貼上木紋,這樣多花成本消費者也看不到,何必多此一舉?其實PMC這麼做還是為了聲音的考量,Keith說木紋如果只貼單面,那不管是MDF或HDF板,內外的壓力就會不平均,對聲音有負面影響,所以就算裡面內層貼上木皮看不見,為了好聲,這道雙層貼皮的功夫不能省。這PMC可真是老實的音響廠家,看不到的地方明明可以不貼木皮,省點成本,價格說不定還可以降一點,可是他們為了好聲音,就算是看不見的地方也不肯偷工減料。

PMC首次「傾斜5度角」音箱

Twenty系列的箱體還有第二項「非常明顯」的創新:四款喇叭的前障板都有向後傾斜5度,這也是PMC喇叭從未見過的新音箱設計。過去PMC的喇叭都站得直挺挺的,只有某些型號在箱體背後因為傳輸線的設計,有時候削出了斜角,但從來沒有一對PMC喇叭設計前障板向後傾斜。

Twenty系列箱體向後傾斜5度的設計,過去從未在PMC的任何產品中見過。

為何要讓喇叭前障板向後傾斜?熟門道的音響迷應該已經心裡有數,這是為了取得時間相位的機械補償,因為高音速度比較快,低音速度比較慢,音樂傳到耳朵時會有些微的時間相位差,所以適當地讓前障板傾斜,高音單體就稍微後退些,這一點點的距離就可以彌補高中低音的時間相位差。這樣的設計並不新穎,早年Thiel領先提出理論,自家產品全部都設計前障板後傾,而重視時間相位一致的觀念也因為Jim Thiel的堅持而風行全球。不過Twenty系列後傾5度的設計雖然不算新穎,但在PMC自家喇叭當中卻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設計。

發表會現場所搭配的Bryston訊源與擴大機,PMC與Bryston早就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他們也是Bryston在英國的代理商。

奇怪,難道Peter Thomas不重視時間相位一致嗎?非也,產品發表會上確實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如果Twenty系列用5度後傾取得時間相位一致,那為何其他PMC喇叭不比照辦理?Peter成竹在胸,他說時間相位一致當然包括在PMC喇叭的設計當中,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時間相位差的修正或補償,不一定要靠機械的方式來處理,從分音器著手也可以解決此一問題,但是在Twenty系列當中,他不希望在分音器上面增加太多被動元件,如此可以維持喇叭比較高的工作效率,可是不靠分音器來補償,前障板向後傾斜的設計就成為合理的選項。Peter說喇叭的設計並不是只有「單一的方法」,在諸多綜合考量下,透過「機械補償」來求取時間相位一致很適合Twenty系列,以取得整體設計的平衡。

底座與腳架處處有巧思

在四款新喇叭當中,23與24是落地喇叭,PMC設計了專用的底座,這塊底座其實是從專業錄音室版的喇叭墊演變而來,內藏軟木與橡皮,而軟木墊片朝上,這樣喇叭箱體就不會整個面貼住底座,巧妙地讓兩者「去耦合」(de-couple)。這個底座都是黑色,而且是霧面處理,Keith說這樣才不會留下指紋,比較好清理,底座下面還有一處淺淺的凹槽,那是為了方便搬動喇叭,當用家想調整喇叭擺位時,手指伸到底座下方,這個淺凹槽剛好可以讓手指頭使力。原廠還配備尖錐與圓錐兩種底座角錐,一高一低,任君搭配,遇到長毛地毯選高一點的尖錐,如果木頭地板怕刮傷,圓錐就派上用場了。

尖錐與圓錐兩種底座角錐,一高一低,任君搭配,遇到長毛地毯選高一點的尖錐,如果木頭地板怕刮傷,圓錐就派上用場了。

Twenty 23與24是落地喇叭,PMC設計了專用的底座,內藏軟木與橡皮,而軟木墊片朝上,這樣喇叭箱體就不會整個面貼住底座,巧妙地讓兩者「去耦合」(de-couple)。

至於書架款式的21和22,PMC同樣設計了專屬腳架,簡單的造型配上5度角傾斜的兩隻粗壯金屬管子,Keith說這個管子也有學問,前面那隻管子裡面灌沙,用來增加腳架的質量,而後面那根管子則是中空的,用來做什麼?藏喇叭線用,這樣就不會在書架喇叭後面拖個醜醜的長尾巴,這也顯示出Twenty系列更注重居家化(lifestyle)的設計取向。

Twenty 21和22也有專屬腳架,簡單的造型配上5度角傾斜的兩隻粗壯金屬管子,優雅與實用兼備。

新增「鑽石黑」鋼琴烤漆

箱體還有沒有可說的地方?Keith說Twenty系列的木紋更漂亮了,連顏色他們都反覆比較許許多多樣本。在木紋的選擇上,有橡木、胡桃木與紅木三種可選,不過他們這次命名也很有趣,紅木稱為「Amarone」,那是義大利知名紅酒的名字,或許翻譯該稱為「酒紅色」。有沒有第四種選項?有的,而且以前在PMC喇叭上面也沒看過:全新的鋼琴烤漆!原廠稱為「鑽石黑」(Diamond Black),看起來頗為貴氣,看來在亞洲市場會大受歡迎。

Twenty系列的木皮除了橡木、胡桃木與紅木外,還有「鑽石黑」的鋼琴烤漆可供選擇。

從單體、分音器、箱體一路講了這麼多,看來一切都翻新了,這Twenty系列還有新東西沒講到的嗎?有的,喇叭正面大大長方形開口,那是傳輸線式音箱「呼吸」的關鍵,開口前面的泡綿換新了,據說耐用度更好。還有,以前PMC喇叭這個開口手伸過去就可以摸到泡綿,要是家裡有小朋友比較調皮,可能會把泡綿戳進去,那就得找代理商維修了,Twenty系列有注意到這個細節,開口處多加了一塊金屬鐵網,看起來更精緻,這塊泡綿也不怕小朋友動手戳了。

Twenty系列為傳輸線的開口加了一塊金屬鐵網,看起來更精緻,也不怕小朋友動手戳了裡面的泡綿。

細節、細節、細節

產品發表會最後講的都是小小的細節。譬如Twenty系列所使用的喇叭端子也和「i」系列不一樣,精度更高外加鍍金處理,Keith說新的喇叭端子找一家英國南部的工廠車製,而他們刻意找英國廠家,就是要落實「Made in UK」的形象。還有,Twenty系列的喇叭前障板再也沒有醜醜的網罩固定孔了,因為PMC設計了「隱形」裝置,就是用磁鐵吸附網罩。這個設計不算新,很多廠家都做了,但對PMC來說,「隱形吸附式網罩」還是從Fact系列才開始。

Twenty系列喇叭端子由英國南部一家工廠車製,刻意找英國廠家,就是要落實「Made in UK」的形象。

負責歐洲業務的Mike在會後告訴我,網罩的布面還是黑色的,但這黑色也不簡單,光講黑色就有幾時種「黑」,有的偏紅,有的偏藍,要怎麼讓簡單的「黑色網罩」和Twenty系列的漂亮木紋搭配,Mike說他們訂了超過50種以上的黑色網布,反覆比較之後才決定,而且挑選還不光是顏色的考量,Mike要我用手指頭摸一摸布面,質感好細膩。這次PMC看來開竅了,他們不光要給消費者好聲音,連視覺、觸覺都照顧到了。


初步聆聽印象很好

兩個小時的產品說明會,不光是Keith、Peter與Mike講話,我們還聽了許多音樂,而且四款Twenty系列輪流發聲。究竟Twenty系列的聲音表現如何?我在記者會現場仔細聽了,到了PMC工廠又聽一輪,聲音表現確實很不錯,不過我倒是越聽越有疑問。Twenty系列一聽就是很PMC風格的聲音走向,精準、快速、低頻有量感又乾淨,但是卻又和印象中的「i」系列有些不一樣,Twenty系列在中高頻段的表現似乎更為開闊些,更顯得輕鬆一些,聲音密度依舊很好,但感覺上「i」系列的密度比起Twenty系列好一些。


不過這兩次的聆聽只能算初步印象,因為記者會的場地很怪,會場很寬,但前面的落地窗卻是半圓形,空間殘響也比較長,催得猛些會有駐波。在PMC工廠裡面的聆聽空間好得多,理當聽得比較準,但因為這是PMC二十週年的活動,一大群人聚在一起聽,不免要受旁人聊天干擾。我想Twenty系列應該很快就會出貨到台灣,到時後就可以好好比較一下,主編林治宇前不久才換PB1i Signature,說不定把24搬去他家比劃比劃,應當很有趣。

21「小」個頭有「大」表現

我在英國沒機會安靜地試聽Twenty系列,那原廠總該聽得夠了吧?Peter Thomas怎麼看待這四款喇叭?我私底下問了Peter,不過他的答案我還沒問就猜到了,Peter說:「Twenty系列這四款喇叭都很棒!」唉,都是他設計的喇叭,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怎麼會不喜歡?不過Peter接著補了一段話:「我對21的聲音表現特別滿意,因為21的箱體最小,設計的限制也最多,但21可以重現龐大的低頻量感,表現一點也不輸給落地喇叭,那是因為5.5吋單體搭配正確的傳輸線式設計,才能用這麼小的箱體重現那麼龐大的聲響,你一定要好好試聽看看。」當然,我的耳朵已經躍躍欲試了,肯定搶先排隊試聽。


廠商資訊

進口總代理:瑩聲
電話:(02)2805-3569
網址:www.jadex.com.tw

廣告
[試聽報告] 小尺寸有大馬力-試聽PMC Twenty 22書架喇叭
Twenty系列的問世,似乎可以感覺得到PMC的市場風向有些變化,最重要的改變就是:PMC喇叭變漂亮了!以編輯部拿到的Twenty 22為例,箱體看起來還是方方正正,但多了向後的傾斜角度,木箱邊角削切乾淨俐落,更顯高級傢俱的質感...《 全文

[專題報導] PMC原廠之旅-走訪PMC生產全歷程
2011年參訪PMC原廠,是PMC二十週年紀念活動的第二場重頭戲,結束在O2廣場與Radison飯店的產品發表會之後,第二天在PMC的安排下,來自全球各地的代理商、經銷商與音響媒體等,搭乘巴士從倫敦啓程前往PMC工廠所在地魯頓(Luton)...《 全文

[專題報導] PMC原廠之旅-Fluid Mastering Studio的PMC
此番前往英國PMC原廠參訪,主要的根據地在倫敦,因地利之便,在驅車前往PMC工廠之前,我們先到位於倫敦的Fluid Mastering Studio參觀,看看PMC在錄音室的實際應用例子。...PMC的家用市場在若干程度上也是因為其「專業度」,打開了知名度... 《 全文

[專題報導] PMC原廠之旅-傳輸線式喇叭的奧祕
[專題報導] Peter Thomas感性談創業歷程-PMC二十年精彩回顧
[專題報導] PMC原廠之旅-Peter Thomas的經典收藏
[專題報導] 英國PMC原廠之旅-O2廣場盛大舉辦紀念派對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