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ter Thomas大學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就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擔任專業音響工程師,從此與喇叭設計結下不解之緣。 |
|
IMF可說是商業銷售傳輸線式喇叭的先驅者,從剖面圖可以看得出來傳輸線式音箱內部結構有多複雜。 |
|
1986年第一款Big Box的原型機,Peter說失敗的試做品有很好的用途,就是在後院當孩子玩捉迷藏的道具。 |
|
1989年的BB2,測試還在自家後院,真是克難,圖中可以看出當時用的還是Tannoy單體。圖中的人物就是Peter Thomas創立PMC的重要夥伴Adrian Loader。 |
|
最早進入BBC錄音室的BB5 XBD,這些喇叭還在「試聽」階段,所有BBC的錄音師都是「評審委員」。 |
|
1991年9月正式在倫敦Highams Park成立公司,這是第一代的PMC商標,同年他們開始參加英國音響展。 |
|
雖然PMC是一家專業喇叭製造廠,但他們推出的第一項產品並不是喇叭,而是黑膠唱盤,還是78轉的可變速唱盤,這批唱盤是BBC訂做的,用來把珍貴的老78轉黑膠唱片數位化。 |
|
1991年底在BBC Maida Vale 4錄音室安裝的BB5 XBD,開啓了PMC在專業錄音市場的新頁。 |
|
1991年問世的LB1是近場聆聽的經典作品,後來還推出了許多「紀念版」,魅力十足。 |
|
1991年在Highams Park的工廠才不過一年的時間,很快產能就不敷所需,1992年PMC搬到Wartford的工廠,這次離倫敦更遠了一些,為的就是擴廠增產。 |
|
1992年PMC還有一項新產品問世,就是AB1,這可說是PMC有史以來最大型的二音路傳輸線式喇叭。 |
|
1993年推出的TB1書架喇叭,至今依然是入門PMC的優質之選。 |
|
1993年PMC正式代理加拿大Bryston,從此PMC的主動式喇叭用的都是Bryston。 |
|
1994年4月James Newton-Howard的錄音室裝上了全套PMC,成為PMC進入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第一步。 |
|
Adrian Loader與Peter Thomas在Welwyn Garden City的合照。Adrian帶著PMC喇叭到美國開疆拓土,順利打入好萊塢市場,可惜Adrian在1997年因為胃癌英年早逝,留下Peter獨撐大局。 |
|
PMC好聲的關鍵之一:自家設計、自家製造的高性能單體。 |
|
1998年Queens吉他手Brian May買下MB1喇叭,高興得不得了,留下和PMC喇叭抱在一起的照片,成了PMC的活廣告,更棒的是Brian May沒有收錢,完全因為他喜歡PMC,所以幫他們做廣告。 |
|
PMC的名人堂還有誰?Robbie Williams! |
|
這對AML1有故事的,稱為AML是為了紀念創業夥伴Adrian Loader,他在1997年因胃癌過世,所以這款鑑聽喇叭就以他命名。 |
|
2002年推出DB1,尺寸精巧,但傳輸線式音箱賦予強大的音樂再生能力,隨後2003年推出的IB1,成為日本JVC錄音室的鑑聽喇叭,看來我們聽的XRCD也和PMC脫不了關係。 |
|
2003年四月,英國BBC Concert Orchestra成為PMC的用家,這是安裝在BBC Hippodrom錄音室的BB5 XBD。 |
|
OB1是PMC第一款瘦高落地款式設計的三音路喇叭,以前這類PMC喇叭如FB1、GB1都是兩音路設計,但OB1則和高階鑑聽喇叭看齊,採三路分音,也用上自家設計的軟半球中音單體。 |
|
2004年「+」改版,用家可以買分音器與單體自行「升級」,真是懂得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好公司,不用買新喇叭,花小錢就可以升級了! |
|
2004年的兩個重要新客戶,都在德國,一個是Teldex Berlin,另一個則是DG旗下的Emile Berliner,都是古典唱片製作的世界級重鎮。 |
|
PMC名人堂還有誰?美國盲歌星Steve Wonder、老牌歌手Tony Bennett與搖滾歌手Prince。 |
|
Wafer不僅超薄,還可訂做面網,高興的話掛上自己的照片也可以。這Wafer可不簡單,這麼精巧的尺寸,內中還是傳輸線式音箱,PMC果然厲害。 |
|
「i」系列是PMC史上最大改版,從單體、分音器到細部修飾,都讓家用系列的PMC越來越好聽,而且越來越「漂亮」。 |
|
2009年fact 8應該是PMC「最漂亮」的落地喇叭,完全針對家用市場設計,希望用更漂亮的外觀吸引「好看」與「好聲」並重的消費者。 |
|
2011年PMC慶祝二十週年,紀念產品一樣是家用喇叭,全新「Twenty」系列問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