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30發表,已被閱讀 133,920 分類:原廠故事
2014  Gryphon原廠採訪(三) 採訪Gryphon的行程第一天算輕鬆,在Aarhus休息一下午,晚上與Flemming、Valdemar用餐,第二天的行程就緊湊了,早上參觀Gryphon在2013年新落成的總部,然後是協力工廠,回到Aarhus已經近傍晚了。在晚餐之前,我們有一段空檔時間,趁這時候抓著Flemming談談 Gryphon的設計哲學,這麼一聊就是兩個小時,Flemming在Hi End音響設計的經驗與理念,彷彿就像活寶藏一般,怎麼樣也挖掘不完。由於Gryphon發跡從擴大機開始,我們先來了解Flemming對擴大機的設計有著什麼想法。

2014年5月最新誕生的Antileon EVO後級,大量引用旗艦後級Mephisto的技術。

聊起Gryphon的設計,Flemming的話匣子就打開了,一連聊了將近兩個小時。
Flemming讀的是美術,談起Gryphon的產品設計,百分之百由Flemming親力親為的部分,就是Gryphon的工業設計,所有的外觀都是出自Flemming之手。他說:「從1985年開始的Gryphon器材,一直到現在2014年,雖然器材之間長相有些不同,但是一看就知道那是Gryphon的產品,我為器材的外觀加入了專屬於Gryphon的設計元素。」

除了外觀之外,那麼電路設計呢?Flemming自己讀的是藝術、繪畫,他喜歡音樂,所以心目中有自己對聲音重播的期待。Flemming說:「我不在乎機器怎麼工作,只要機器能夠『做好它的工作』。」從一個愛樂者、發燒友開始,Flemming表示自己也和一般發燒友一樣,會更換電容、電阻,或是換不一樣的線,看看能不能讓聲音好,可是Flemming自己並不懂得怎麼設計線路。

那麼Gryphon的電路設計怎麼來?答案是專業集結。Flemming說丹麥是很小的國家,他們很早就知道要靠創意來生存,幸運的是,在丹麥有許多專業人才,Flemming的任務就是集合這些專業的人才,讓電子設計工程師依據Flemming設定的方向,設計出實際的線路。Flemming表示,這樣反而更好,因為他不是電路設計出身,所以不會有「先入為主」的想法,不會落入專業的傲慢。譬如1985年的時候,他想設計唱頭放大器,那個模組要做到4MHz的頻寬,還要雙差動、無負回授線路,一般專業的電路工程師如果從電路設計的想法出發,一定會說不可能,可是Flemming並不會從電子專業的角度思考,所以可以發揮創意,不落入電子設計的既有框架。所以,就算電子工程師說不可能,Flemming還是要他們「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所有Gryphon的器材外觀設計,全部出自學藝術的Flemming之手。

以Flemming為中心,Gryphon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設計邏輯。Flemming表示,有一些品牌設計器材,他們會先把器材的外觀做好,弄得漂漂亮亮的,然後把設計好的外觀拿給電路工程師看,請他們「按照既定的機箱尺寸製作擴大機」,這麼一來,電路工程師就必須有許多妥協,譬如縮小電源供應的尺寸,或者用更小的電子元件,Flemming說這樣很難設計出好聲音,那根本是削足適履的設計方法。

這是Gryphon的海報,代表Gryphon會隨波逐流,做市場上想要的產品,而是堅持Gryphon自己的邏輯,做出與眾不同的優質器材。
那Gryphon的邏輯呢?Flemming說Gryphon的思考邏輯是先決定設計擴大機需要什麼樣的「元素」,從一開始就必須要圍繞著這些必要的元素思考,作為設計的基礎。譬如1985年那一部唱頭放大器,Flemming認為雙單聲道(Dual Mono)是聲道分離度提升的「必要元素」,而要把雙單聲道做到最好,一定要獨立供電,再來,唱頭放大器用的是純A類放大線路,所以一定會發熱,機箱必須保留足夠的空間來散熱。這些都是基本的「必要元素」,為了要滿足這些必要的設計元素,後續的電源、機箱、擺設等等,全部都要配合。

再來,Flemming對於「音樂重播」有著自己的想法。Flemming自己喜歡音樂,經常接觸現場音樂,他說:「Gryphon的器材想要做到的目標是表現真實的現場音樂。」他強調:「是聽起來真實,而不是聽起來舒服。」(Sounds real, not sounds nice.)這是非常關鍵的思考起點,Flemming說有些器材聽起來很舒服,感覺也不錯,但那不是Gryphon所要的聲音,他想做的器材一定是讓音樂重播有「真實感」。

這是關鍵的思考起點,Gryphon不做「好聽」的器材,而是要做「有真實感」的音響器材!接著Flemming說:「決定了『真實』這個方向,我們就有評估器材性能走向的依據。」他說,如果想要讓音響發出聽起來真實的音樂,那就要賦予器材優秀的暫態反應(dynamic),同時為了應付各種音樂場面,器材必須具備足夠的餘裕度(headroom),而真實的音樂自然有真實的場景,所以器材必須能重現優秀的音場(Sound Stage)。好,以上所說的條件,都是為了「真實音樂重播」而服務,對於Flemming而言,上述條件都是設計電路所要滿足的關鍵,但是好聽(Sounds nice)並不在Gryphon的設計目標當中,或者優先順序排在很後面,Flemming說:「音樂聽起來舒服好聽,和聽起來是不是真實,兩者之間沒有太大關係。或許有些人喜歡聽起來舒服的音響,可是那不是Gryphon設計的目標,我們追求的是『真實感』。」

組裝中的Colosseum後級,您可以看到塞滿機箱的電子元件。

為了達到真實的音樂重播,Gryphon設定了許多設計擴大機的基本原則,而Flemming說,這麼多年來Gryphon擴大機的設計基本架構,就和1985年第一部唱頭放大器一模一樣。哪些基本的方法(topology)維持一樣?包括了:

■ Class A放大線路
■ 超寬闊的頻率響應
■ DC直接交連
■ 無負回授

Flemming說,這些基本方法聽起來很簡單,可是卻非常不容易堅持做到好。譬如電路板的設計,要如何佈線、如何接地、如何隔離、如何避振......這些都是細微末節,可是每一個細節都是為了扣緊基本的設計方法,從根本做到最好。

此外,在擴大機的音樂訊號路徑上,Gryphon完全不使用OP AMP,全部都是用晶體砌出差動放大線路,這也是他們對線路設計的堅持之一。Flemming表示,用OP AMP設計更簡單,但不容易好聽,自己砌出晶體差動線路,比OP AMP更容易搭配出好聲。此外,Gryphon不使用OP AMP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頻寬表現不如差動放大線路,您看,這不是又扣緊基本設計原則:超寬闊的頻率響應了嗎?

要做純A類大功率後級,Gryphon選擇的是Bipolar功率晶體,整排滿滿地貼在散熱片上。

從Flemming所說的基本原則,我們來看看2014年5月最新誕生的Antileon EVO後級。從型號名稱,我們可以了解,這是Antileon的最新版本,在Gryphon將近三十年的歷史當中,EVO是Antileon的第三個版本,您就知道Gryphon對於改版這件事情有多麼謹慎。第一代Antileon誕生於1995年,分為立體聲與單聲道兩個版本,純A類100瓦輸出功率,樹立了Gryphon擴大機「無堅不摧」的優質形象,到了2001年Antileon首度改款,稱為Antileon Signature,一樣是立體聲與單聲道兩個版本,不過功率提升為150瓦。到了2014年,中間相隔十四個年頭,我們才看到第三個版本Antileon EVO,同樣是立體聲與單聲道兩個版本,其中立體聲版本輸出功率為每聲道150瓦,而單聲道版本則提升為175瓦。如果我們從1995年算起,Antileon的歷史已經將近二十年,Gryphon的「基本原則」從來沒有改變,全部是純A類、全差動放大。

為什麼Antileon Evo選在這個時候改款?之前的Antileon Signature連續賣了十四年,還是賣得很好,為什麼要改?答案是新旗艦Mephisto。

Flemming花了許多時間與努力,設計出重達108公斤的Mephisto後級,可是這套單聲道後級,參考售價84,000歐元,這還不包括各個市場的關稅和加值稅,是完全不計成本,追求完美的後級。現在,Mephisto研發已經完成,Flemming準備把在設計Mephisto學到的知識與經驗,投入Antileon EVO的改良計畫當中,所以,因果關係搞清楚了,Gryphon並不是「為了改款而改款」,EVO之所以誕生,是因為Mephisto的研究衍生出來的技術突破,回頭再來把Antileon做得更好、更精緻。

與過去的Antileon一樣,EVO仍然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立體聲,一個是單聲道,立體聲版本純A類放大每聲道輸出150瓦,因為是純A類,所以機箱必須做得這麼大,因為純A類,所以Gryphon裝入了40個bipolar功率晶體,加上670,000uF大容量電容,完全是大電流設計。輸入級與電壓放大級走全平衡線路,而且輸入級使用了Gryphon新開發的超高速J-FET(您看到Mephisto的影子了),並使用DC直接交連,平直的頻率響應一路拉高到350kHz。您看,Antileon EVO的設計,真的和1985年的唱頭放大器的「基本架構」一樣,只是「巨大化」了!

重量級的機箱,不靠機器輔具,恐怕很難組裝。

還有,Antiloen EVO的單聲道版本,Gryphon的設計也有與眾不同之處。一般立體聲後級變成單聲道,大多採用橋接方式,這樣最簡單,用家也可以先買立體聲版本,之後再買一部立體聲版本,然後改為橋接設定,這樣就能達到功率倍增,還可漸進升級。可是Gryphon不這麼做,因為橋接之後,功率理論上可以增加四倍,可是電路本身的噪訊也會跟著增加四倍,這對聲音會有負面影響,Gryphon的做法是並連,這樣功率增加的效果會比較少,但是失真與輸出阻抗都可以減半,同時讓阻尼因數倍增,電流輸出能力也倍增,因此Antileon EVO單聲道後級就算遇到喇叭工作阻抗調到1歐姆時,可以有加倍的電流與阻尼因數,穩穩地控制著喇叭單體的運動。

旗艦Mephisto後級的內部,壯觀吧!

堅持純粹的Class A放大,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Flemming說Class A放大線路隨時處於工作狀態,所以比較耗電,以前這不是麻煩事,可是現在愈來越多人鼓吹環保意識,認為Class A放大線路根本是浪費電的設計,歐盟許多法規也限制Class A擴大機。Flemming認為這些爭辯根本不了解聽音樂的時候,擴大機究竟怎麼工作,雖然Class A隨時都在工作,可是一般聽音樂的時候,後級實際上多半維持在10~20瓦之間,偶而遇到爆棚樂段時,功率會跳到100瓦上下,但那是很短的時間。Flemming究竟在解釋什麼?他是說Class A雖然耗電,但是實際工作的時候並沒有規格上所顯示那麼地耗電,這好像我們使用電熱器,標示1500瓦,可是我們不一定會開到最大,可能只用300瓦,對應到擴大機來思考,Gryphon的純A類擴大機可能標示150瓦,可是播放音樂工作的時候,絕大多數時間只消耗10~20瓦。

但是純A類還是肩負著耗電的原罪,Flemming因此設計了Green Bias這項技術。什麼是Green Bias,加上去之後Class A就不耗電了嗎?當然不是,但是偏壓(Bias)的設定點,決定Class A放大有多耗電,Flemming說,有些擴大機標榜Class A與Class AB混合,輸出功率低的時候使用Class A,但是輸出功率提高到某一個程度,擴大機就會自動切換到Class AB,但是Flemming說沒有任何擴大機可以在接收到音樂訊號之前,「提前」知道音樂的動態提升了,所以,如果要「偵測」音樂的動態,隨時切換Class A與Class AB,就必須有一定的時間來「偵測」,這樣就會產生時間的延遲,相位誤差就出現了。可是,人耳對於時間相位的敏感度非常的高,只要擴大機有一點點的延遲,音樂馬上聽起來不那麼真實。

那Green Bias怎麼做?一樣維持Class A,但是Gryphon的做法是調整偏壓的工作點,偏壓調低一些,線路就比較不耗電一些,反之,偏壓調高,Class A就比較耗電。這樣一來就不需要在聲音訊號路徑上,增加「偵測」的額外線路,加上偏壓調整的線路,完全不在聲音訊號路徑上,所以完全不干擾音樂訊號的放大。

所以說Green Bias只是「調整偏壓工作點」而已嗎?沒這麼簡單,Flemming說電子元件在特定的溫度下,會達到最好的工作狀態,所以Green Bias不僅是設定偏壓工作點,他們還要找到最適合電子元件與線路工作的溫度,依據這些參數,決定工作偏壓點可以降低多少,這樣才能讓Class A變得省電一些,但卻不影響聲音的表現。

散熱片不僅要表面積大,同時要有足夠的質量,才能維持機器穩定的工作溫度。

堅持Class A還有什麼難題?我們看看現役的Antileon EVO、Colosseum、Mephisto,哪一部不是又龐大又厚重?沒錯,很多重量來自散熱片,Flemming說後級散熱的道理很簡單,就是靠散熱片的面積,可是Gryphon不僅有足夠的面積,還有非常高的質量,簡單講,Gryphon的散熱片不是只有大面積,本身的體積也很大,這樣才能維持溫度一致。因為Class A放大線路,不管沒有在播放音樂,隨時都在工作,就算不播放音樂,一樣會散發熱能,可是當我們開始播音樂,線路更熱,這時候散熱片會持續工作,但是散熱片如果本身質量不夠,根本來不及降溫,散熱效率就會降低。

所以,Gryphon不光是設計大面積的散熱片,同時加大散熱片的質量,用夠大的面積與夠多的質量,才能有足夠的效能來維持一致的工作溫度。可是為什麼要維持一致的工作溫度?Flemming已經講過了,電子元件在特定的溫度下工作,才能維持最好的效能與表現,Gryphon花費許多時間測試,尋找放大線路最佳工作溫度點,這只是「答案之一」,他們還需要讓機器維持在「適當的工作溫度」,這樣才能維持好聲音的一致性,才不會大功率催下去,工作溫度飆高,結果電路卻軟腳。

從1985年到2014年,Gryphon真的是「吾道一以貫之」,純A類、無負回授、雙單聲道、差動放大、DC直交、追求超寬闊的頻率響應。Flemming追求的是音樂重播的「真實」,而這些Gryphon遵守的「設計原則」,都是為了追求音樂的真實感而來。如果您希望尋找「好聽」的擴大機,抱歉,那不是Flemming設計擴大機的思考前提,他追求的是真實,這件事情他堅持三十年了,還會繼續堅持下去,喜不喜歡Gryphon這種追求真實的聲音個性?就看您怎麼看待音響這件事情了。

廠商資訊

進口代理商:亞柏利
電話:(02) 2776-5838
網址:www.artistworld.com.tw

廣告
[新聞] 更容易擺在家裡聽-Gryphon Pantheon萬神殿
以「萬神殿」為名,Gryphon新推出的參考級喇叭Pantheon光是外觀就威猛無比,不過比起其他Gryphon的大型喇叭來說,Pantheon更適合在一般家庭裡擺放:它的身高只有146.5公分,這次Gryphon真的把「參考級」喇叭縮到尋常尺寸大小了!...《 全文

[專題報導] 數位領域的新思維-2014 Gryphon原廠採訪(五)
在Gryphon採訪期間,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張海報:鮪魚群在海洋裡朝著同一個方向游去,只有正中央一條鮪魚朝反方向游。這是Flemming設計的海報,也代表著他擘劃Gryphon的方向與眾不同,不僅是不落俗套,更要有一番自我創見...《 全文

[專題報導] Flemming談喇叭設計-2014 Gryphon原廠採訪(四)
Gryphon從擴大機起家,在還沒有設計喇叭之前,許多喇叭品牌會很樂意使用Gryphon擴大機來搭配,在全球各地的音響展上可以增加許多曝光的機會,可是如果Gryphon自己開始做喇叭,那麼其他喇叭品牌可能就不會用Gryphon擴大機...《 全文

[專題報導] 優雅與力量的合體-2014 Gryphon丹麥採訪(一)
[專題報導] Ry湖畔的音響傳奇-2014 Gryphon原廠採訪(二)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