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在BBC擔任資深工程師,等於是站在世界錄音舞台的顛峰,但Peter Thomas為了實踐理想,決定創立PMC(Professional Monitor Company),投入專業鑑聽喇叭的設計與製造,他身邊的朋友都認為Peter瘋了!1990年代初期的英國,當時正遭逢經濟衰退,無論是國內消費或出口貿易都疲弱不振,但是Peter卻決定憑藉長期的專業音響研究知識,建立PMC的鑑聽喇叭王國。從全名「Professional Monitor Company」,直接把「專業鑑聽喇叭」當作公司名稱,想把PMC變成錄音室標準配備代名詞的雄心壯志,不言而喻。到目前為止,從英國BBC到美國好萊塢,全球上百家錄音室一致採用PMC喇叭,如此輝煌的成就,是Peter一步一腳印,堅持理想的結果。
「我還記得1990年代初期我要離開BBC,自己創業製作錄音室專用的鑑聽喇叭時,周圍每一個朋友都認為我瘋了!」英國Professional Monitor Company(PMC)主事者Peter Thomas在採訪時如此說道:「當時英國經濟衰退,景氣非常不好,而我在BBC(英國廣播公司)的工作相對穩定,大家都勸我不要離開,但是我認為該是時候了,那時候就該出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1991年,Peter Thomas毅然辭去了BBC穩定的工作,創立PMC。
專業的偏執狂
| | PMC的設計者兼老闆Peter Thomas。 | 在最不景氣的時候放棄穩定高薪的工作,投入未可知的PMC創業之路,可以猜想Peter Thomas對製作鑑聽喇叭這件事,有著絕對的偏執狂。正如Intel總裁安迪.葛洛夫那句「惟偏執得以生存」的名言,擺在Peter身上顯得格外鮮明。Peter從英國Cantebury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以後,應試進入BBC,由於是科班出身,BBC將他分配到專業音響研發部門,就這樣,Peter在BBC鑽研了十四年,學得一身好功夫,也因為Peter Thomas的偏執與堅持,選擇在最不景氣時創業。在穩定與追求自我實踐之間,Peter選擇了困難與風險,創造了PMC的傳奇。
在勇於實現理想的過程中,Peter Thomas並不是獨孤軍奮鬥,在1990年代初和Peter一起創業的伙伴還有Adrian Loader。Peter和Adrian是在BBC一起工作的同事,志趣相投,Adrian在BBC工作了大約十年以後離開,而Peter則繼續在BBC工作,但是當Peter在BBC工作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著手設計傳輸線式喇叭,也就是今天PMC喇叭的雛形。
在BBC的研究打下基礎
由於Peter在BBC擔任電子設備相關的研發部門,因此擁有許多資源可以進行他的研究,但倒不是「利用」公司資源,私下作自己的研究,Peter當時的工作目標之一,其實就是要制訂新一代鑑聽喇叭的規格,而在研發過程當中,Adrian則是共同參與討論的伙伴。
| | 位於PMC工廠旁邊的小倉庫,Peter喜歡稱之為「船屋」(Boat House),裡面擺放著Peter多年來的喇叭收藏,並且改裝成試聽室。從周遭的環境,你可以感覺到工廠附近其實是很安靜的鄉村社區。 | 源自BBC最著名的喇叭莫過於LS 3/5A,不僅當時BBC大量採購,家用市場上也賣得非常好,甚至到今天還有人願意高價收購二手品,是極少數喇叭可以保值,甚至增值的產品。LS 3/5A固然極為成功,但當初設計時是為了廣播工程監聽所需,重點擺在「人聲」,就是要讓廣播人清楚地鑑聽廣播的口白效果,需求的頻寬和音壓都相對比較小。不過若要用在錄製音樂或電影音效的鑑聽喇叭,必須具備較高的功率承受力,以達到錄音鑑聽所需的音壓和動態範圍,可惜無論是LS 3/5A,或是後續推出更大型的LS 5/8或LS 5/9,都不能滿足這類錄音鑑聽的需求。所以當年Peter和Adrian在BBC的工作,就是研究新世代的鑑聽喇叭,足以應付高功率輸入與大音壓播放,而且失真率要很低。
歷經五次失敗才過關
Peter從一開始就決定採用傳輸線式箱體設計,以便在有限的箱體之中重播完整的音樂頻段,歷經約五年的時間研發,終於在1990年左右完成。我很好奇Peter所謂「完成」,究竟拿什麼做標準?結果答案就是BBC的專業測試標準,他說BB5名稱的由來,就是「Big Box Version Five」,也就是第五次改版。即使到今天,BB5也還是PMC的旗艦,可見當年下的功夫有多深。
在大約五年的研發期間當中,Peter和Adrian試做的「Big Box」喇叭,都會送到BBC來測試,從中汲取修改的意見。Peter回憶當時最初的設計,全部都是手工畫稿,沒有CAD電腦輔助,所以幾次原型都失敗。最後他們藉助CAD系統,終於成功的解決傳輸線式音箱的難題,在第五個版本通過BBC的測試。但隨著BB5的成功,Peter在BBC的工作也必須做一個抉擇。因為BBC內部規定員工不能夠賣產品給公司,如果Peter繼續留在BBC,那麼BB5就不能賣給BBC,所以Peter決定和Adrian一起創業成立PMC。
主打專業錄音室市場
爭取到BBC的訂單,對於PMC而言奠定了創業初期的業務基礎,隨後問世的MB1,則是「Middle Box Version 1」的縮寫,當時主要的目標是擔任後製(post-production)的錄音室,Peter與Adrian長期在BBC的專業錄音室工作經驗,讓他們很精確地掌握各種類型錄音室的需求,而Adrian的業務長才,更是PMC創業初期的功臣。
在開始的幾年當中,Peter專心從事研發與生產監督的工作,Adrian則是不斷找來訂單,讓Peter幾乎忙不過來。Adrian不僅在英國搶下眾多專業後製與Mastering錄音室的生意,同時也隻身前往好萊塢攻城掠地,從電影配樂的製作圈子開始,逐步建立PMC在好萊塢音樂製作的地位。在業務最繁忙的時期,Adrian幾乎都住在美國,留下Peter一個人在英國顧工廠。
Peter說,他們原本以為美國市場很大、很複雜,但實際上好萊塢的圈子卻很小、很封閉,所以當年PMC要跨進美國專業市場並不容易,直到Adrian搞定其中一兩位關鍵人物,正式在聲譽卓著的錄音室服役之後,好評很快地便在好萊塢的錄音圈裡傳開,市場如滾雪球一般快速成長。
紀念老朋友的AML1
談了這麼多Peter與Adrian創業時的故事,或許讀者想問,怎麼PMC的報導標題只有Peter Thomas一人?很可惜,業務能力一流的Adrian在1997年因為胃癌去世,所以Peter自己一個人扛下了PMC的重擔。此間代理商是PMC的老伙伴,當年也是和Adrian接觸拿下代理全,瑩聲施孝棣先生聊起這一段過往時,他說Adrian真的是超級業務員,十多年前瑩聲開始代理PMC時,Peter幾乎不說話,是個標準的技術人,所有業務的接洽都由Adrian負責。
不過我來英國和Peter聊得很愉快,怎麼也不像施先生口中那個半天繃不出一句話的悶葫蘆。代理商私下告訴我,Adrain的過世對Peter影響很大,不僅痛失創業伙伴與多年老友,PMC在當時已經頗有規模,他突然間要扛下整個擔子,所以不能繼續關在家裡做設計,連業務也要自己管,幾年下來自然越來越能言善道。
我沒再多問關於Adrian的事情,因為光是提到Adrian的名字,Peter講話的速度都會變慢一些,顯得若有所思,可以感覺到即使是十年前的事情,依然對Peter影響很大。Peter還真是一位「惜情」的人,像是以Nomex單體製作的PMC「史上結構最複雜的鑑聽喇叭」,命名為AML1,其實就是Adrian Loader全名縮寫,用來紀念老朋友。我相信AML1永遠不會停產,甚至不會改款,因為它不僅是PMC的喇叭之一,更是為老朋友所創作的產品!
|
|
|
|
|
試聽 Heed Lagrange 綜合擴大機
終於因為 Lagrange 的誕生而被打破了。Lagrange 一改過往半尺寸機的傳統,採用全尺寸設計。真不知這是歷經 Heed 公司內部多少的爭辯才做出的決定。但是,我認為,這個大膽的一步,會深深影響 Heed 未...《 全文 》 |
|
NuPrime 成立 DM Connect 線材品牌
好消息!我們所熟知的 D 類擴大機先驅 NuPrime 正式進軍線材領域,和資深音響設計師 Demian Martin 合作成立 DM Connect 品牌,未來將藉由 Demian Martin 長達數十年的音頻技術與經驗,結合 ...《 全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