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31發表,已被閱讀 185,217 分類:專題
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一) ☛☛更多的總編的音響實驗室 特輯
都是Merging惹的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一)
夢想成真的W/P Sasha 2-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二)
我的第一條Transparent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三)
編輯部選擇Dynaudio Contour 6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四)
一夫當關的Diablo 30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五)
VTL與Wilson的絕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六)
千挑萬選YBA CDT45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七)
Siltech與我-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八)
Siltech Triple Crown電源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九)
認識丹麥Vitus Audio-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十)

為什麼會想要寫「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全都是Merging Technology那部NADAC惹的禍!


錄音室專業轉入消費市場

2015年12月,瑞士Merging Technology原廠來台發表第一部家用音響NADAC,我是與會的採訪人員之一,台灣代理商和申達剛剛拿到代理,邀請到Merging軟體設計總監Dominique Brulhart與Merging Asia總裁徐偉勝,一起來台出席產品發表會,為自家產品打響名號。專業的Hi End音響器材發表會,邀請來的都是音響專業媒體,發表會內容由Dominique講解技術內容,對這場發表會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U-Audio的報導


Merging這家公司從錄音室專業器材起家,全世界主要的DSD錄音設備,大多數是Pyramix錄音工作站,其他才是dCS與Sonoma,尤其是標榜原生DSD錄音的唱片公司,像是挪威2L就用全套Pyramix,美國葛萊美獎常勝王牌錄音師Bob Ludwig所主持的Gateway Studio,還有台灣洋活錄音室的王秉皇,也都是Merging的愛用者。在Merging NADAC產品發表會之前,我已經知道他們在專業錄音領域大名鼎鼎,非同小可。

聽Dominique講解DSD的技術,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可能太過偏重技術面,而我卻聽得津津有味,聽他講述DSD的技術演進,還有Merging如何將Pyramix錄音工作站推向錄音室,打入混音與後製的市場,又如何針對錄音師的需求,推出實體48軌,虛擬超過三百軌以上的Horus錄音系統,並且把DSD錄音規格拉到業界最高的DSD 256(4倍頻),這段Merging NADAC產品發表會的報導,讀者可參閱U-Audio的報導



採訪完就衝動訂一部

產品發表會那天,光是聽Dominique講技術,我已經學到了不少,可是那是專業知識上面的學習,並不等於NADAC有了Merging的獨家技術,就會發出好聲音,我專心聽著Dominique的解說,從中學習更多DSD相關的技術內容,還有全新Ravenna/AES67數位介面的知識,從中想像著NADAC可能的聲音樣貌。終於,Dominique的講解告一段落,中場休息之後,準備進入試聽階段了。

我已經不記得第一軌聽的音樂是什麼,只知道聽的目眩神馳,應該是DSD高規格的錄音母帶,可是的第二首播放阿爾班尼士的「傳說」,是古典吉他經典名曲,從NAS播放的音樂檔案並不是DSD或高解析度PCM,而是CD轉錄的44.1kHz格式,我當下完全迷住了,直接跟Dominique說:「我可不可以訂一部?」

就這樣,NADAC隔了一個多月之後來到我家!



從此過著美滿幸福的日子?

假如果告訴您:「一位音響媒體總編輯,在工作當中因緣際會遇到Merging NADAC,因為喜歡NADAC的聲音,所以買了一部回家,從此之後過著幸福快樂的音樂人生!」

想也知道,故事絕對沒這麼簡單!

沒錯,興奮地迎回NADAC,把機器搬回家、拆箱、扛上二樓、接線、插電,這是音響編輯每一天都在做的事情,可是不一樣的是NADAC是我買下來的機器,不是廠商借測的器材,所以直接擺在主位,而不是放在隨時準備抽換比對的客位。NADAC用的是Ravenna/ AES67介面,連接電腦或NAS使用網路線,我直接用Macbook Pro的網路輸出連接NADAC,設定最快速方便,想聽的時候用手機或iPad的App,直接喚醒Macbook Pro,隨時可以遙控音樂資料庫。

開聲了!聽著「Louis & Ella」的爵士情歌對唱,聽布蘭德爾的「莫札特第23號鋼琴協奏曲」、內田光子的「莫札特第19號鋼琴協奏曲」,再聽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NADAC的聲音非常的好,合乎我的預期。但我也清楚地知道:「問題來了!」。



買回家才知道問題來了!

什麼問題?多年來我家裡使用的喇叭主要是JK Audio PM-10號角喇叭,前兩年加入了Graham復刻Chartwell LS 3/5,而編輯部使用的喇叭則是義大利C.C. Admonitor Silver加低音柱,這代表我在家裡與公司總共有三款喇叭可以當作參考,可是要講頻寬與動態,公司的喇叭比較稱得上全面,而PM-10號角與LS 3/5都是個性很強的喇叭。號角效率高、細節多、速度快,可以呈現高速、對比強烈、線條俐落的聲音,而LS 3/5則是完全相反的類型,溫暖又厚實,中頻段帶著濃郁的芬芳,用這兩款喇叭可以得到強烈的對比,也告訴我音響器材的搭配可以有很多樣化的面貌,可是,NADAC讓我知道事情該到有所改變的時候了。

怎麼說?NADAC哪裡不一樣了?在我換上NADAC之前,我所使用的數位訊源是義大利North Star Design Model 192轉盤與USB DAC32,NADAC加入之後,Model 192 DAC繼續使用,但是當整個系統裡面只換一部NADAC上去之後,我知道NADAC好在哪裡,可是整個系統卻跟不上NADAC的腳步了,而這正是問題所在!

當NADAC把高解析音樂檔案或CD格式音樂檔案裡面的動態解析出來之後,我從PM-10聽見快速的暫態反應,可是低頻量感與延伸卻比預期的少,LS 3/5雖然在暖色調的音色當中,配合NADAC的高解析力,呈現更好的音場、音像與音樂細節,可是中低頻段的延伸卻跟不上NADAC的高頻寬。是的,NADAC讓我家裡面搭配的音響系統有所提升,可是NADAC也赤裸裸地告訴我,搭配的音響系統跟不上進化的腳步。

因為如此,NADAC雖然在2016年初就在我家中服役,但是我卻寫不出來一篇介紹NADAC的文字,因為受限於我所使用的音響工具了!


完全暴露既有搭配的不足

在NADAC進入家中一年左右的時間,我試了又試,音響評論員這個工作的的好處,就是有聽不完的音響器材,我從擴大機的搭配著手,換了又換,這才發現喇叭才是關鍵,PM-10的低頻延伸規格寫在35Hz,但我知道在50Hz就開始衰減了,向下雖有延伸,但頻率響應並不線性,而Chartwell LS 3/5的低頻標示在50Hz,但我知道其實70Hz就開始衰減了。這兩對喇叭都有迷人之處,而且聲音的表現與魅力各自不同,個性互異,但是低頻的權威度不足,這是設計上先天的限制,NADAC優越的表現,把我所使用的喇叭不足之處,完全顯露出來。

我知道,該換器材了!但這事情非同小可啊!

太座同不同意,那是一回事,可是要買一對我心目中渴望的喇叭,又能夠符合自己的需求,而且我還負擔得起,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然我怎麼會這麼「安貧樂道」,PM10與Chartwell LS3/5就高高興興地聽了這麼多年?但是被NADAC這麼一搞,我非得要認真思考換喇叭這件事情了。



換上Wilson Audio W/P Sasha 2

光是思考換喇叭的事,我就掙扎了一年,但「總編換喇叭記」是另一篇故事,可是用我的例子來看,Hi End音響真的是不好經營,連總編都要花一年才挑選出自己想買的喇叭,代理商確實要花很多時間才能說服消費者買單,這樣生意流轉怎麼夠快呢?我直接把答案先公佈:迎進家裡的新喇叭是Wilson Audio Watt & Puppy Sasha 2。

換上W/P Sasha 2,我終於有信心好好寫NADAC的聲音了!


NADAC就是一部DAC,連接在上面的數位訊源有二,一是YBA CDT 450(沒錯,這也是新玩具),一是Macbook Pro(附帶網路輸出),CDT 450用AES/EBU,數位線是Transparent Reference XL(是的,又是新玩具)。NADAC還有光纖輸入,我偷偷問原廠可不可以接Airport玩無線傳輸,原廠並不建議如此,我還是自己試了一下,可以通,但有時候會跳針斷訊,看來還是要乖乖回到有線。其實無線傳輸的好處只有方便,沒有線材的羈絆,但是其他高頻噪訊的干擾更高,音質一定不會比有線好,在可能的情況下,我都建議朋友們採用有線連接。


催生「總編的音響實驗室」

搭配的前後級先不動,一樣是Electrocompaniet EC 4.8與Nu Force Reference 18,接在NADAC上面的數位訊源則有YBA CDT 450與Macbook Pro,CDT 450搭配了Transperent Reference XL AES/EBU數位線,Macbook Pro用的是Merging隨機附贈的AES 67數位線。我等Sasha 2在家Run-in兩週之後,這才著手寫第一篇「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因為剛開箱的Sasha 2略為生澀,要花一點時間把單體Run開,我也需要一點時間來調整喇叭的擺位。

有了Sasha 2,NADAC的優點盡顯。我在代理商那邊第一次聽NADAC,用全套VTL旗艦系統驅動Wilson Audio Alexandria XLF,害我馬上跳入圈套,直接把NADAC訂回家,現在我家裡換上Sasha 2,簡直是第一次試聽的場景重現,只是規模縮小一號,我家沒有代理商的聆聽空間大,音響系統規模也沒有那天那麼大,所以相對比例縮小一點,但是音質音色的走向一模一樣。沒錯,這樣搭配就對了!我知道有可能把擴大機的搭配再調配過,聲音還有進步的空間,但是Sasha 2一上場,我就知道即便去年是衝動地訂購NADAC,但這個決定沒錯。

聽什麼、像什麼

NADAC有著相當中性的聲音走向,很難描述其聲音個性,應該說是「聽什麼、像什麼」,譬如聽「Jazz At Pawnshop」,這是一張優秀的單點麥克風錄音,不管是聽24/192 PCM檔案,或是DSD 64檔案,單點錄音漂亮的音場描繪,還有樂器的相對位置,NADAC都能精確地重現,錄音當中混雜著細碎的小酒館現場聲響,NADAC一樣沒放過這些細節,讓我們更有聆聽現場錄音的真實感。聽24/192的高解析母帶時,音樂細節更顯豐富,而DSD 64檔案則在尾韻更有類比風味,如果是搭配CD轉盤聽44.1kHz,中頻段的厚度會更好。同樣的「Jazz At Pawn Shop」,我聽CD、PCM 24/192與DSD 64,我最喜歡的格式竟然是DSD 64,這也顛覆了我觀念上比較偏好Multi-bit PCM的想法。

越是搭配NADAC比較PCM與DSD,越讓我喜歡DSD格式,這是我在NADAC上面學習到的第一件事情。因為Merging是最早投入DSD研發的廠商之一,我相信他們在DSD上面的技術肯定有過人之處,不然全球頂尖錄音室不會爭相採用,或許也因為他們在DSD上面的專業,可以真正表現出DSD的聲音之美,我一直要等到遇見NADAC,才懂得DSD與PCM的差異,也才能夠領略DSD與PCM各自的優點與缺點。我相信任何音樂格式的存在,都有其價值,但是在NADAC上面,我第一次真正聽見PCM與DSD的差異,兩者都很好,但是好的面向不同,沒辦法簡單說哪一種格式比較好,但是確實有所不同。

分辨PCM與DSD各自的優點

在家裡搞這麼個音響實驗室,目的還是為了自己的學習。NADAC給我的第一課就是:PCM與DSD雖然都可以達到高解析度,但是兩者各有其「聲音簽名」(Sound Signature),PCM的細節豐富、動態對比強,而DSD則更帶有類比的味道,各有千秋。還有,NADAC的面板與燈號,可以清楚讓我知道送進去的音樂檔案,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高解析音樂,有時候檔案標示高解析,但是一送進去NADAC,燈號馬上顯示檔案格式,是不是真檔名、假高解析度內容,NADAC馬上幫我判斷明白。

有了Sasha 2,NADAC真的是如虎添翼,之前我在其他喇叭上面「好像」有聽到的細節與頻率延伸,現在Sasha 2全面展現出來。聽RR的24/176.4檔案,柴可夫斯基的「Hopka From Mazeppa」,應該是發燒友都聽過的熟悉曲目。弦樂群歡樂地揭開慶典舞蹈的氣氛,音樂漸次加強,木管樂器歡欣地鼓動,推向第一個高潮,進入溫柔的樂段,然後音樂逐漸徘徊堆積,迎向第二個音樂高潮,樂團強奏展開,定音鼓的轟然巨響,RR的錄音有著戲劇性的音響效果,我之前對那低頻的延伸只能「想像」,現在NADAC有了Sasha 2,每一次音樂高潮往上衝,樂團奮力強奏的力道,完全不用想像,銅管勇猛的狂歡咆哮,弦樂群與木管群應和,打擊樂歡欣鼓舞地舞蹈著,慶典般的氣氛,就在這小小斗室當中,構築出我一個人聆聽的想像空間。

「俄羅斯的慶典都像這樣嗎?」我心想著,腦海裡還有穿著短靴,帶著皮帽跳舞的農夫,跟著「Hopak From Mazeppa」一起躍動著。


開啟新一階段的音響學習之旅

還要寫更多音樂進來嗎?不需要吧?NADAC是我的新工作夥伴,我不敢說這是「當今最好」的DAC,但是NADAC是我目前的選擇,既然是自己的選擇,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NADAC是我「最好的選擇」。有了NADAC,我的音樂收藏早就全部變成「新」的,因為透過NADAC,我可以聽到更多以前沒有察覺到的音樂細節,更進一步接近錄音現場,可是要等到Sasha 2一起加入,我才從「彷彿聽見」,到「真正聽見」。雖然我想抱怨都是NADAC惹了禍,害我必須認真檢視家裡面的音響系統,但是也因為NADAC,催生了「總編的音響實驗室」,這是我新一階段的音響學習之旅,要用NADAC與Sasha 2玩個盡興,也把這些年的音樂收藏,好好的重新溫習。



☛☛更多的總編的音響實驗室 特輯
都是Merging惹的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一)
夢想成真的W/P Sasha 2-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二)
我的第一條Transparent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三)
編輯部選擇Dynaudio Contour 6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四)
一夫當關的Diablo 30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五)
VTL與Wilson的絕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六)
千挑萬選YBA CDT45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七)
Siltech與我-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八)
Siltech Triple Crown電源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九)
認識丹麥Vitus Audio-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十)

器材規格

Merging NADAC
型式:DAC(附帶獨立耳機擴大機)
支援取樣率:44.1kHz~384kHz PCM,DSD 64、DSD 128、DSD 256
數位輸入:USB、AES/EBU、Coax、RJ45網路線
類比輸出:6.3mm耳擴、XLR、RCA
尺寸:435×435×95 mm(W×H×D)
重量:11 kg
建議售價:
NADAC-ST2 SRP 2聲道 定價:564,000
NADAC-MC8 SRP 8聲道 定價:619,000
進口總代理:和申達
電話:02-2776-0905
網址:www.audiosummit.com.tw

廣告
[試聽報告] 依然是心目中的首選-新憩地試聽 Merging+Player
2016 年初,我入手瑞士 Merging+NADAC,等到 2021 年三月,我有機會到竹北新憩地試聽 Merging+Player,它和 +NADAC 差別在哪裡?多了 RoonCore 內建,讓 +Player 可以連上 Tidal 或其他網路音樂串流服務,而同台演出的新搭檔,還有專用 +Power...《 全文

[專題報導] 我的第一條Transparent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三)
知道Transparent的AES/EBU有三個等級,價錢當然就分三個等級,我問代理商應該選哪一款,答案很直接,當然就攻頂了!怎麼不給我一點機會掙扎呢?我本來想從Premium等級聽起,再決定是不是要向上衝,沒想到答案是「直攻」Reference XL...《 全文

[專題報導] 夢想成真的W/P Sasha 2-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二)
為什麼是W/P Sasha 2?其他的喇叭不夠好嗎?不,我列舉出來的喇叭,每一款都有讓我心動之處,像是Dynaudio Contour 60全數單體皆自行設計製造,Elac採JET 5氣動式高音,Sonus Faber Amati Futura工業設計就像是喇叭中的藝術品,而且老婆一定會喜歡...《 全文

[新聞] 風姿綽約的瑞士品味-Nagra Classic DAC
[專題報導] 原廠國際經理親說分明-Nagra HD重砲出擊
[試聽報告] 重現音樂的豐沛情感-非常聽Gryphon Mojo S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