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2發表,已被閱讀 192,784 分類:專題
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六) 寫音響評論,首要工作並不在「寫」,而是「讀」,而且要「多讀」,讀其他人寫的音響文字,讀中文的資料,也要讀英文、日文的相關資料,而在英文音響評論當中,又以美國與英國兩大英語系國家的文字資料最為豐富。在美系音響評論當中,經常讀到所謂的「絕配」,其中VTL是最常配在一起的真空管機品牌,所以,即便2017年的夏天燠熱難當,我還是把VTL前後級借回家裡試聽。

「魚幫水、水幫魚」的搭配

美國音響廠商大多分工清楚,專門做喇叭的公司不太碰插電產品,而專門製作擴大機的公司鮮少轉行做喇叭,不常見「一條鞭式」的經營。他們的說法不外乎「術業有專攻」,採訪多年下來,我發現這樣的分工可以讓品牌之間相互拉抬。譬如喇叭品牌不做擴大機,任何擴大機品牌都很樂意與這些喇叭品牌搭配演出,音響展上相互拉抬曝光的機會很高,反之亦然,擴大機不做喇叭,喇叭廠商也願意和他們在音響展上搭配,這樣才不會在生意上有所衝突。所以,某某品牌喇叭搭配某某品牌擴大機特別好聽,就成為音響展上熱門的話題,無論是音響專業媒體,或者一般參觀者在網路上的討論,都會出現所謂「最佳搭配」的推薦。

Wilson Audio自己不做任何插電的器材(除了主動式超低音躲不開內建放大模組),專門做喇叭,機內配線還強調使用Transparent,擺明了告訴用家,搭配Transparent線材是Wilson Audio原廠的選擇,所以線材搭配自然可以考慮Transparent。至於擴大機的搭配,Wilson Audio當然抱持開放的態度,任何「優質」的擴大機來驅動Wilson Audio的喇叭,都能發揮Wilson Audio的潛力,用質地越好的擴大機來推Wilson Audio,越能壓榨出他們家喇叭的實力。這類「魚幫水、水幫魚」的搭配組合,在國內外音響展上經常看得到,累積多年下來,我們可以發現某些品牌的組合確實能起互補作用。



美國音響媒體推崇的真空管絕配

Wilson Audio喇叭適合搭配的擴大機,功率不能太低,用個位數功率的直熱三級管可以聽見漂亮的音色,但是沒辦法盡情驅動喇叭。我搭配過Audion Silver Night 300B來推,知道箇中限制,聽室內樂輕鬆自在,可是音樂份量一重,音量就不能操太兇,否則擴大機輕則軟腳,重則發出失真破音給你聽。想找晶體擴大機來配Wilson Audio,大功率後級多得是,每一家都說自己能把Wilson Audio喇叭推得很好,可是如果您想找大功率真空管機來推Wilson Audio,VTL是這些年來美國音響媒體最常配成雙的品牌之一。

為什麼是VTL?第一、這是歸納多年來美國音響媒體報導的結果,邏輯上說得通。第二、這兩家公司都使用彼此的器材當作其搭配參考系統之一。第三、他們都是美國公司,彼此都相互熟識,相互搭配自然有同業情誼在。不管是哪一個原因,從美國音響雜誌讀到VTL是Wilson Audio的絕配之一,既然把W/P Sasha 2迎娶回家,再怎麼說都要把VTL給借回來試試看。

重溫早年聽Manley與VTL舊夢

我與VTL的緣分結得很早,剛出社會時,我就買過一對Manley Triode 35單聲道後級,它的孿生兄弟是VTL Tiny Triode 25,VTL是暗紅色配黑色機箱,Manley則是淺藍色配黑色,這兩部後級應該是一樣的機器,只是品牌掛的不同,Manley是爸爸David Manley的公司,而VTL則是交給兒子Luke Manley負責。後來這25瓦功率的Manley對我來說實在不夠力,換了一部ST-80,功率比較大,一直到現在我還擺在U-Audio的試聽室,讓評論員可以拿來搭配,二十多年的真空管後級,依然頭好壯壯。

真正登堂入室玩起大功率真空管機,要從我踏入音響評論的開始講起,那時候剛進「音響論壇」雜誌,還是菜鳥,收入不豐,可是寫音響評論的人,總該有點像樣的器材,剛好雜誌總編打算換器材,我用優惠的價格接收了Manley 350單聲道後級與Audio Research D115後級,兩套都是大功率真空管機,用雙擴大機驅動Magnapen MG 3.3平面振膜喇叭,這三部大功率真空管後級一開機,點起24只6550功率管,夏天聽可真是揮汗如雨啊!(實在非常熱)


從中階產品開始聽起

當我打算找VTL來搭配W/P Sasha 2,心裡面盤算著該從哪一套聽起?目前VTL旗下的真空管後級,立體聲後級總共4款,包括由低而高分別是ST-85、ST-150、S-200與S-400 II,再來的四款都是單聲道,分別是MB-125、MB-185 III、MB-450 III與Siegfried II。其中S-200以四極管模式工作輸出功率200瓦,三級管輸出功率100瓦,用來搭配W/P Sasha 2應該沒問題,所以我打算從S-200聽起,後級決定了,前級就不難挑,找TL 5.5 II,同樣是VTL的中階產品。

VTL的產品不常改款,以TL 5.5 II來說,第一代推出於1997年,算來已經有二十年的產品週期,才推出到第二代的TL 5.5 II,可見他們對機器改款這件事情有多摩慎重。第二代的TL-5.5,可說是從上到下的技術延伸,繼承高階機種的技術,全真空管、全平衡放大線路,使用極低的負回授,大電流、低阻抗輸出級,即便是真空管機,VTL就是要追求高解析、透明、快速與強大的音樂動態。

至於ST-200後級,一樣使用全平衡差動放大,而且不施加整體負回授......,慢著,這是音響迷聽得懂的文字,可是究竟代表什麼意思?簡單講就是乾淨、快速、自然的聲音,但這是從設計的原則推論,至於聲音效果如何,最後還是實際聽聲音驗貨。這好像滷肉飯在台灣,是再簡單也不過的平民美食,甚至家庭主婦都會做,基本要領不難,可是每一家做出來味道都不同。所以,在總編的音響實驗室裡,除非必要,我實在不太想強調那些「要領式」的技術特點。

增益調整增添前級搭配彈性

但是不掉書袋講音響技術內容,該講什麼?音響終究是要拿來聽音樂的,我們來看看TL-5.5 II與ST-200搭配起來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先看TL-5.5 II,標準增益是單端11dB,平衡17dB,這代表RCA輸出聲音會小一點,而平衡輸出聲音會大一點。您還可以設定增益減半,這時RCA輸出會變成6dB,而平衡輸出變成11dB。

為什麼要設定這兩種增益?一般數位訊源(例如CD)的輸出標準是2V,可是有些可以輸出6V,前端的電平越高,聲音聽起來越飽滿,可是怕會過度驅動後端器材,這時您就可以把TL-5.5 II的增益減半,而您可以玩的東西就多了:標準增益配標準訊源輸入、配高增益輸入,也可以減半增益,配標準增益或高增益輸入,前後端放大倍率不同,在音質與音色上會產生微妙的變化,主要是聲音的厚度,增益都大,質地就會更厚實,但是會損害聲音的通透度,相反的,如果增益變小,透明度與細節會提升,但聲音的厚度會減損,按這這樣的原則調整搭配,找出您自己最喜歡的聲音厚度與透明度均衡。



方便的偏壓自動調整

再下來是ST-200,一般真空管後級,插電即用,沒有什麼好搞的,聲音喜不喜歡,聽了就知道,可是ST-200可玩的東西就多了,而且簡單又好玩。先講簡單的部分,推挽式放大的真空管後級,偏壓設定很重要,正確的工作偏壓設定可以降低推挽放大的交越失真,可是三不五時要記得調整,有點麻煩。VTL很早就知道大家不喜歡搞這些麻煩事,所以使用自動偏壓設計,內建的微電腦控制線路可以自動調整偏壓,並且隨時偵錯,待機時還會自動降低真空管的電流使用,延長真空管壽命,不過最好玩的切換功能,要數三極/四極工作模式的調整。

三極管與四極管模式任君選擇

以三極管模式工作時,ST-200的功率為100瓦,切換到四極管倍增為200瓦,如果輸出功率是衡量後級的標準,那麼VTL為什麼要自廢武功,搞出功率少一半的三極管工作模式?答案是調整聲音的喜好!三極管工作雖然功率較小,可是音質音色比較甜美舒服,而四極管工作不但擁有加倍的功率,控制力與音場的開闊度都更好,低頻的權威感與份量隨之提升。您想要甜美多汁、舒服愉悅的聲音,挑三極管輸出,想要威猛強悍、份量十足的詮釋,選四極管輸出,所以,先不管您對ST-200的聲底喜不喜歡,光是可以調整的真空管放大模式,就讓ST-200多了選擇的空間。

再來則是後級與喇叭的搭配!假如您的喇叭工作效率高,選三極管模式的100瓦就可以,要是喇叭工作效率低,100瓦不夠,切換四極管的200瓦應該沒問題。還有,聽輕柔的音樂時,可以選用三極管工作,聽龐大的交響樂時,您需要後級的控制力,換成四極管工作模式,這種不僅是切換輸出功率,連真空管的音色都會變化,您說,ST-200不是「一台後級抵兩部用」嗎?


阻尼因數可調

與一般真空管後級比較,ST-200還有另一項「特異功能」,就是阻尼因數(Damping Factor)可調,ST-200設定了三段阻尼因數,分別是Low/Med/Hi,代表阻尼因數設定低、中、高三個檔位。阻尼因數代表後級擴大機對喇叭「低頻」的控制力,ST-200的Low代表最低的阻尼因數設定,可以有效控制喇叭的低頻,並呈現自然的聲音,而Med則提升控制力道,低頻會更有衝擊力,Hi的衝擊力則是最強。基本上阻尼因數的設定要看搭配的喇叭,可是您也可以把這三個設定看作聲音喜好的微調。

可切換三極/四極管工作模式,加上三段阻尼因數可調,這ST200可以排列組合出六種音色的變化,如果您在TL 5.5 II上面調整增益,又加上您的數位訊源可以調整輸出增益與音量大小,恭喜您,音響系統已經變成可以隨心所欲調整的音色變色龍了!

想要厚聲,增益開大,用四極管模式工作,想要聲音細膩,降低前端增益,切換三極管模式工作,想要低頻快又狠,提高ST200的阻尼因數,想要低頻柔美順暢,降低組尼係數即可。您說,全套VTL前後級加上可變增益的數位訊源,不就可以按照您對聲音的想像,隨心所欲地調整了嗎?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前面所講的調整,都不需要關機就可以切換!

多樣化的調整彈性

花了幾天的時間玩VTL這套前後級的搭配,我全部使用平衡連線,TL 5.5 II設定在標準增益,所以是17dB的增益,不過Merging NADAC的輸出則比0dBFS略減,調整為-5,讓TL 5.5 II的工作負擔重一點,ST-200後級設定中等阻尼,三極管與四極管工作模式則看我聽什麼樣的音樂決定。譬如聽「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春」,我會用三極管,如果要聽「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就是四極管模式。

簡單講,室內樂用三極管音色親暱甜美,而交響樂用四極管氣勢雄壯,難就難在協奏曲,莫札特編制小,兩種模式都可選,不過要是聽蕭士塔高維奇的協奏曲,那沒得選,一定要四極管才夠撐出音樂的張力。不過說實在的,也沒那麼難選擇,我經常維持在三極管模式,除非覺得擴大機撐不出音樂的張力,才會去切成四極管,這樣簡單了吧!


熱機非常重要!切記!

在進入聲音的描述之前,我還要提醒一項聽TL 5.5 II/ST-200的注意事項,那就是熱機。基本上所以的擴大機都需要熱機,真空管更是重要,對VTL來說也一樣,至少開機15分鐘才會進入狀況,而到最好狀態大概要等半小時以上。剛開始聽TL 5.5 II/ST-200的那幾天,因為和機器不熟,前幾張CD聽起來總覺得不太順,聲音帶點沙沙的毛邊,下盤也略虛,我才注意到是我沒先讓TL 5.5 II/ST-200熱機夠,就開始聽,竟然懷疑起機器來。

後來改變策略,下了班一到家,立馬衝上樓開機,點燃真空管燈絲,然後下樓與太太一起準備晚餐,等與孩子們吃過飯、話過家常,機器已經開機超過一個小時,夠熱了,高頻毛邊與下盤不穩的問題也不見了,可見我對機器的懷疑是錯的,根本就是真空管不夠熱。

足以與晶體機相抗衡的音樂權威感

假如您認為TL 5.5 II/ST-200是真空管機,所以聲音就是柔和甜美、溫暖柔潤那一型,那就想錯了!VTL絕對不是軟趴趴的真空管機,而是在速度、力道與動態範圍表現,足以與晶體機相提並論的真空管機。當我用TL 5.5 II/ST-200推W/P Sasha 2,用大音量聽伯恩斯坦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時,第四樂章描寫地獄場景的龐大聲響,有如狂風暴雨一般襲來,一波強似一波,W/P Sasha 2滾出澎湃洶湧的低頻聲浪,對比著強悍咆哮的銅管,幾乎可以想見伯恩斯坦揮舞指揮棒的瘋狂模樣,直到第一主題尾聲,風暴暫歇,馬勒用弦樂群描繪天堂般的景象,W/P Sasha 2唱出綿密流轉的音樂,輕飄飄地彷彿失去了重量。這是馬勒刻意經營的對比,也是地獄與天堂的對比。

用TL 5.5 II/ST-200來聽馬勒,是非常痛快的一件事。我經常用伯恩斯坦的版本,但也一直在尋找新鮮的版本,像是葛濟夫與倫敦愛樂(LSO)的現場錄音,「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是非常考驗器材的曲子,銅管從音樂廳深處響起,急促的短短短長四個音,氣氛壓迫的音樂推到高點時,樂團轟然巨響,敲開送葬進行曲的序幕,要能掌握住深遠的號角,清晰明亮又深遠,對比龐大又厚重的管弦樂團,TL 5.5 II/ST-200把音樂場景與層次控制得很好,我以前常覺得這個版本樂團出來的時候,可能因為錄音現場的關係,殘響略常造成低頻稍微糊,可是ST-200的低頻段卻清楚交代了定音鼓的鼓點,在音樂不斷向上糾纏、掙扎、推進之際,每一個定音鼓、大鼓的敲擊,都是蓄積音樂能量的關鍵。

低頻段的Q彈質地最是迷人

TL 5.5 II/ST-200在低頻段的表現,除了顆粒、層次分明,還帶有真空管機的Q彈質地,與晶體後級比較起來,VTL表現定音鼓與大鼓敲擊的低頻,不光是低頻段的下潛,還可以聽見鼓皮震動的尾韻,定音鼓打下去之後,可以乾淨的收尾,演奏者用手摸一下鼓皮就能收乾淨,但有時樂譜上指示要讓聲響延伸,TL 5.5 II/ST-200在表現這些細微的延伸,比起我用晶體機來推W/P Sasha 2時更有味道。我不想說這是真空管機的音染,但是TL 5.5 II/ST-200讓我更深入音樂,尤其是「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的結尾,是定音鼓與送葬主題的對話,銅管吹奏著主題,定音鼓轟隆隆應和,三次之後弦樂撥弦,樂章嘎然停止,TL 5.5 II/ST-200把迴盪在錄音現場的低頻轟隆描寫得既傳真、又傳神。

室內樂也能細緻甜美

從W/P Sasha 2進入家門,我大多用晶體機伺候,不管是我的EC 4.8/ Nu Force Reference 18,或是Gryphon Diablo 300,其間好奇用Audion 300B來搭,知道小功率難以制服W/P Sasha 2,可是TL 5.5 II/ST-200卻讓我燃起早年聽真空管機的情懷。TL 5.5 II/ST-200絕對不是昏黃的管味,雖然我認為它的中頻段帶有真空管的飽滿,可是低頻的權威感一點都不輸給晶體機,而且真空管在中高頻尾韻的細緻柔美,更是TL 5.5 II/ST-200迷人之處。

拿出大衛歐伊史特拉夫與歐柏林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春」,音樂開始之前,細微的母帶背景噪訊預告著音樂要來了,小提琴進入的第一個音,TL 5.5 II/ST-200細膩地把小提琴的音色變化表現出來,光是這個音就值得玩味再三,尾韻揉弦讓音量漸強,鋼琴輕柔地用分解和弦陪伴著,隨後鋼琴接手旋律,小提琴忙碌地用分解和弦陪伴鋼琴,低音聲部的小提琴在TL 5.5 II/ST-200上面,多了一分濃郁感,鋼琴則是顆粒飽滿厚實,在高頻段的延伸則帶有陰柔的舒適感,即便是明亮的音符,聲音顆粒卻想打磨過一般,有著圓潤滑順的光澤。

明確的錄音鑑別能力

溫暖的「春」是錄音所致嗎?是,您可以比較慕特與歐齊斯的版本,一樣是TL 5.5 II/ST-200推W/P Sasha 2,錄音空間感變得更為深遠,演奏速度變慢,慕特的小提琴音色更為明亮,鋼琴的色調卻更暗,突現主客之間的地位,慕特主導著小提琴奏鳴曲,而鋼琴卻是細心呵護著小提琴。再換上杜梅與皮耶斯的版本.速度較快,小提琴進入音樂時更為直白,鋼琴則略為明亮,而且錄音保留了音樂家演奏的呼吸聲,錄音細節比起老Philips更為犀利,對比更大,小提琴與鋼琴之間的對話變得更為活潑,較快的詮釋速度,讓「春」多了一分鮮活跳躍的感受。


還想比嗎?我推薦您聽聽看克萊曼與阿格麗希合作的版本,第一樂章進入的第一個音,克萊曼刻意拖了一下,鋼琴陪著小提琴慢慢地鋪陳音樂,而小提琴這麼一個慢,就讓速度有些遲滯,表情變得不一樣,可是鋼琴接手主題時,阿格麗希卻又回復了流暢的速度,小提琴低音分解和弦只能跟,等鋼琴強奏回歸主題,小提琴就只能一直跟下去了,看來阿格麗希主導音樂的能力,還是比克萊曼強,即便是小提琴奏鳴曲,阿格麗希還是要掌控全局。

當然,我們還可以聽一些現代年輕音樂家演奏的「春」。Nemanja Radulovic與Susan Manoff新近發行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No. 5, No.7, No.8」,演奏「春」的表情,就帶有年輕一輩音樂家的青春活力。速度更為自由,長音對比快速的短音更為鮮明,音量的控制變化對比拉大,處理圓滑音的表情,比起老大師們都還更有創意、更有活力。TL 5.5 II/ ST-200掌握錄音本質的功力,讓我們聆聽不同版本的「春」,更能進入錄音的本質,感受錄音的年代樣貌,也跟著音樂家一起呼吸,在音樂的律動當中起伏蕩漾。

老搖滾一樣對味

別以為我只拿古典音樂來講,好像TL 5.5 II/ST-200只能聽古典。VTL的中頻段有著真空管機的厚度與重量,而在低頻段結實有勁Q彈的特質,聽搖滾樂或爵士樂也是享受。Eric Clapton的「Slowhand」,「Cocaine」經典的節奏藍調,TL 5.5 II/ST-200很能把老搖滾的粗獷敢表現出來,尤其當年電吉他、電貝斯用的都是Fender真空管音箱放大,音色帶有些許Over Drive的粗礪感,在真空管的TL 5.5 II/ST-200上面,聽來格外傳神。

噢,忘了說,這張Eric Clapton我聽的是黑膠,而且是普通的120g老刻片、便宜盤,談不上發燒,但是TL 5.5 II的唱頭放大稱職地工作,真空管唱頭放大把老搖滾的氣氛,表現得濃郁又饒富樂趣,如果您是愛玩Vintage吉他的人,會說:「啊!這就是老Tone。」。在TL 5.5 II以上,更高階的TL 6.5 II、TL 7.5 III都沒有加入MM/MC唱頭放大,您需要額外購買,這更顯示TL 5.5 II的超值之處。

音樂權威感加上些許迷人管味

使用W/P Sahsa 2約莫半年,TL 5.5 II/ST-200是我首度嘗試大功率真空管前後級,也是目前試過搭配起來最好的真空管機。TL 5.5 II/ST-200推起W/P Sasha 2,Q彈又綿密的低頻,樣貌與晶體後級略有不同,多了一番真空管的韌性筋道,而且有與晶體機不遑多讓的低頻權威感,不過,VTL這樣的韌性筋道,正是真空管擴大機迷人之處。

☛☛更多的總編的音響實驗室 特輯
都是Merging惹的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一)
夢想成真的W/P Sasha 2-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二)
我的第一條Transparent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三)
編輯部選擇Dynaudio Contour 6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四)
一夫當關的Diablo 30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五)
VTL與Wilson的絕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六)
千挑萬選YBA CDT45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七)
Siltech與我-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八)
Siltech Triple Crown電源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九)
認識丹麥Vitus Audio-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十)

器材規格

VTL TL 5.5 II
型式:真空管前級
真空管:12AU7×2、12AT7 x 4
輸入端子:平衡XLR×2,或RCA單端子×6
輸出端子:平衡端子×1,RCA雙單端子×1,RCA buffered recod out×1
輸出阻抗:150歐姆
輸入阻抗:35k歐姆
頻率響應:1Hz~200kHz
尺寸:44.5×44.5×15.3cm(W×D×H)
重量:18.12 kg
定價:(不含MC唱頭放大器) $440,000

VTL ST-200
型式:真空管立體聲後級擴大機
輸出功率(負載5歐姆):四極管輸出200瓦,三極管輸出100瓦
使用真空管:6550或KT-88x8,12AT7x2,12BH7x2
總諧波失真:小於2.5% (20Hz–20kHz @ 200W)
輸入阻抗:45 kΩ
尺寸:470×230×457 mm(寬×高×深)
重量:47.6 kg
定價:$688,000
進口總代理:鴻機
電話:02-2741-3030
網址:www.everestaudio.com.tw

廣告
[試聽報告] 氣吞山河的Progression-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十二)
這麼棒的前後級,竟然只是D'Agostino的「中階機種」?如果換成Momentun前後級來搭配Alexia 2,聲音還會進步到什麼樣的程度?我不敢想像。而我與Progression Pre/ Stereo的相處,終究還是要告一段落,而且這次連..《 全文

[專題報導] 「只」專注類比最前端-訪Acoustical Systems創辦人
在1998年是兩個人合力經營的副業,銷售NOS古典真空管,2004年開始設計並製造客製化音響系統,完全針對消費者需求量身打造,而非量產型的單件式音響器材,直到2010年他們開始專注在所謂「Analog Front End」...《 全文

[試聽報告] 一代宗師的自我挑戰-初嚐D'Agostino一套西裝
這是我與Dan D'Agostino全套器材的第一次接觸,從前端開始是Momentum Phonostage,連接Momentum Preamplifier與Progression Mono,喇叭推的是Wilson Audio Alexandria XLF。數位訊源搭配了加拿大EMM Labs TX2 SACD...《 全文

[專題報導] 追求高速通透的真空管機-VTL 2014產品發表會
[新聞] 搭載旗艦技術-VTL TL6.5 II Signature前級
[新聞] 承襲高階技術-VTL S-400 Series II真空管後級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Focal Diva Utopia 主動出擊
法國 Focal 推出全新 Diva Utopia,在數位無線主動喇叭領域重磅出擊,結合 Naim 在擴大機與數位串流的技術,您只需要一對 Diva Utopia,就等於買齊完整的音響系統。 ... 《 全文

試聽 Swisscables Reference Ultra
當我拿到瑞士 Swisscables 這條稱為Reference Ultra 電源線時,以為他們家又推出新的系列,查了一下,產品線依然維持四個等級,由低到高分別是Evolution、Reference、Reference Ultra 與 Diamond...《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