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2發表,已被閱讀 190,030 分類:專題
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六) 寫音響評論,首要工作並不在「寫」,而是「讀」,而且要「多讀」,讀其他人寫的音響文字,讀中文的資料,也要讀英文、日文的相關資料,而在英文音響評論當中,又以美國與英國兩大英語系國家的文字資料最為豐富。在美系音響評論當中,經常讀到所謂的「絕配」,其中VTL是最常配在一起的真空管機品牌,所以,即便2017年的夏天燠熱難當,我還是把VTL前後級借回家裡試聽。

「魚幫水、水幫魚」的搭配

美國音響廠商大多分工清楚,專門做喇叭的公司不太碰插電產品,而專門製作擴大機的公司鮮少轉行做喇叭,不常見「一條鞭式」的經營。他們的說法不外乎「術業有專攻」,採訪多年下來,我發現這樣的分工可以讓品牌之間相互拉抬。譬如喇叭品牌不做擴大機,任何擴大機品牌都很樂意與這些喇叭品牌搭配演出,音響展上相互拉抬曝光的機會很高,反之亦然,擴大機不做喇叭,喇叭廠商也願意和他們在音響展上搭配,這樣才不會在生意上有所衝突。所以,某某品牌喇叭搭配某某品牌擴大機特別好聽,就成為音響展上熱門的話題,無論是音響專業媒體,或者一般參觀者在網路上的討論,都會出現所謂「最佳搭配」的推薦。

Wilson Audio自己不做任何插電的器材(除了主動式超低音躲不開內建放大模組),專門做喇叭,機內配線還強調使用Transparent,擺明了告訴用家,搭配Transparent線材是Wilson Audio原廠的選擇,所以線材搭配自然可以考慮Transparent。至於擴大機的搭配,Wilson Audio當然抱持開放的態度,任何「優質」的擴大機來驅動Wilson Audio的喇叭,都能發揮Wilson Audio的潛力,用質地越好的擴大機來推Wilson Audio,越能壓榨出他們家喇叭的實力。這類「魚幫水、水幫魚」的搭配組合,在國內外音響展上經常看得到,累積多年下來,我們可以發現某些品牌的組合確實能起互補作用。



美國音響媒體推崇的真空管絕配

Wilson Audio喇叭適合搭配的擴大機,功率不能太低,用個位數功率的直熱三級管可以聽見漂亮的音色,但是沒辦法盡情驅動喇叭。我搭配過Audion Silver Night 300B來推,知道箇中限制,聽室內樂輕鬆自在,可是音樂份量一重,音量就不能操太兇,否則擴大機輕則軟腳,重則發出失真破音給你聽。想找晶體擴大機來配Wilson Audio,大功率後級多得是,每一家都說自己能把Wilson Audio喇叭推得很好,可是如果您想找大功率真空管機來推Wilson Audio,VTL是這些年來美國音響媒體最常配成雙的品牌之一。

為什麼是VTL?第一、這是歸納多年來美國音響媒體報導的結果,邏輯上說得通。第二、這兩家公司都使用彼此的器材當作其搭配參考系統之一。第三、他們都是美國公司,彼此都相互熟識,相互搭配自然有同業情誼在。不管是哪一個原因,從美國音響雜誌讀到VTL是Wilson Audio的絕配之一,既然把W/P Sasha 2迎娶回家,再怎麼說都要把VTL給借回來試試看。

重溫早年聽Manley與VTL舊夢

我與VTL的緣分結得很早,剛出社會時,我就買過一對Manley Triode 35單聲道後級,它的孿生兄弟是VTL Tiny Triode 25,VTL是暗紅色配黑色機箱,Manley則是淺藍色配黑色,這兩部後級應該是一樣的機器,只是品牌掛的不同,Manley是爸爸David Manley的公司,而VTL則是交給兒子Luke Manley負責。後來這25瓦功率的Manley對我來說實在不夠力,換了一部ST-80,功率比較大,一直到現在我還擺在U-Audio的試聽室,讓評論員可以拿來搭配,二十多年的真空管後級,依然頭好壯壯。

真正登堂入室玩起大功率真空管機,要從我踏入音響評論的開始講起,那時候剛進「音響論壇」雜誌,還是菜鳥,收入不豐,可是寫音響評論的人,總該有點像樣的器材,剛好雜誌總編打算換器材,我用優惠的價格接收了Manley 350單聲道後級與Audio Research D115後級,兩套都是大功率真空管機,用雙擴大機驅動Magnapen MG 3.3平面振膜喇叭,這三部大功率真空管後級一開機,點起24只6550功率管,夏天聽可真是揮汗如雨啊!(實在非常熱)


從中階產品開始聽起

當我打算找VTL來搭配W/P Sasha 2,心裡面盤算著該從哪一套聽起?目前VTL旗下的真空管後級,立體聲後級總共4款,包括由低而高分別是ST-85、ST-150、S-200與S-400 II,再來的四款都是單聲道,分別是MB-125、MB-185 III、MB-450 III與Siegfried II。其中S-200以四極管模式工作輸出功率200瓦,三級管輸出功率100瓦,用來搭配W/P Sasha 2應該沒問題,所以我打算從S-200聽起,後級決定了,前級就不難挑,找TL 5.5 II,同樣是VTL的中階產品。

VTL的產品不常改款,以TL 5.5 II來說,第一代推出於1997年,算來已經有二十年的產品週期,才推出到第二代的TL 5.5 II,可見他們對機器改款這件事情有多摩慎重。第二代的TL-5.5,可說是從上到下的技術延伸,繼承高階機種的技術,全真空管、全平衡放大線路,使用極低的負回授,大電流、低阻抗輸出級,即便是真空管機,VTL就是要追求高解析、透明、快速與強大的音樂動態。

至於ST-200後級,一樣使用全平衡差動放大,而且不施加整體負回授......,慢著,這是音響迷聽得懂的文字,可是究竟代表什麼意思?簡單講就是乾淨、快速、自然的聲音,但這是從設計的原則推論,至於聲音效果如何,最後還是實際聽聲音驗貨。這好像滷肉飯在台灣,是再簡單也不過的平民美食,甚至家庭主婦都會做,基本要領不難,可是每一家做出來味道都不同。所以,在總編的音響實驗室裡,除非必要,我實在不太想強調那些「要領式」的技術特點。

增益調整增添前級搭配彈性

但是不掉書袋講音響技術內容,該講什麼?音響終究是要拿來聽音樂的,我們來看看TL-5.5 II與ST-200搭配起來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先看TL-5.5 II,標準增益是單端11dB,平衡17dB,這代表RCA輸出聲音會小一點,而平衡輸出聲音會大一點。您還可以設定增益減半,這時RCA輸出會變成6dB,而平衡輸出變成11dB。

為什麼要設定這兩種增益?一般數位訊源(例如CD)的輸出標準是2V,可是有些可以輸出6V,前端的電平越高,聲音聽起來越飽滿,可是怕會過度驅動後端器材,這時您就可以把TL-5.5 II的增益減半,而您可以玩的東西就多了:標準增益配標準訊源輸入、配高增益輸入,也可以減半增益,配標準增益或高增益輸入,前後端放大倍率不同,在音質與音色上會產生微妙的變化,主要是聲音的厚度,增益都大,質地就會更厚實,但是會損害聲音的通透度,相反的,如果增益變小,透明度與細節會提升,但聲音的厚度會減損,按這這樣的原則調整搭配,找出您自己最喜歡的聲音厚度與透明度均衡。



方便的偏壓自動調整

再下來是ST-200,一般真空管後級,插電即用,沒有什麼好搞的,聲音喜不喜歡,聽了就知道,可是ST-200可玩的東西就多了,而且簡單又好玩。先講簡單的部分,推挽式放大的真空管後級,偏壓設定很重要,正確的工作偏壓設定可以降低推挽放大的交越失真,可是三不五時要記得調整,有點麻煩。VTL很早就知道大家不喜歡搞這些麻煩事,所以使用自動偏壓設計,內建的微電腦控制線路可以自動調整偏壓,並且隨時偵錯,待機時還會自動降低真空管的電流使用,延長真空管壽命,不過最好玩的切換功能,要數三極/四極工作模式的調整。

三極管與四極管模式任君選擇

以三極管模式工作時,ST-200的功率為100瓦,切換到四極管倍增為200瓦,如果輸出功率是衡量後級的標準,那麼VTL為什麼要自廢武功,搞出功率少一半的三極管工作模式?答案是調整聲音的喜好!三極管工作雖然功率較小,可是音質音色比較甜美舒服,而四極管工作不但擁有加倍的功率,控制力與音場的開闊度都更好,低頻的權威感與份量隨之提升。您想要甜美多汁、舒服愉悅的聲音,挑三極管輸出,想要威猛強悍、份量十足的詮釋,選四極管輸出,所以,先不管您對ST-200的聲底喜不喜歡,光是可以調整的真空管放大模式,就讓ST-200多了選擇的空間。

再來則是後級與喇叭的搭配!假如您的喇叭工作效率高,選三極管模式的100瓦就可以,要是喇叭工作效率低,100瓦不夠,切換四極管的200瓦應該沒問題。還有,聽輕柔的音樂時,可以選用三極管工作,聽龐大的交響樂時,您需要後級的控制力,換成四極管工作模式,這種不僅是切換輸出功率,連真空管的音色都會變化,您說,ST-200不是「一台後級抵兩部用」嗎?


阻尼因數可調

與一般真空管後級比較,ST-200還有另一項「特異功能」,就是阻尼因數(Damping Factor)可調,ST-200設定了三段阻尼因數,分別是Low/Med/Hi,代表阻尼因數設定低、中、高三個檔位。阻尼因數代表後級擴大機對喇叭「低頻」的控制力,ST-200的Low代表最低的阻尼因數設定,可以有效控制喇叭的低頻,並呈現自然的聲音,而Med則提升控制力道,低頻會更有衝擊力,Hi的衝擊力則是最強。基本上阻尼因數的設定要看搭配的喇叭,可是您也可以把這三個設定看作聲音喜好的微調。

可切換三極/四極管工作模式,加上三段阻尼因數可調,這ST200可以排列組合出六種音色的變化,如果您在TL 5.5 II上面調整增益,又加上您的數位訊源可以調整輸出增益與音量大小,恭喜您,音響系統已經變成可以隨心所欲調整的音色變色龍了!

想要厚聲,增益開大,用四極管模式工作,想要聲音細膩,降低前端增益,切換三極管模式工作,想要低頻快又狠,提高ST200的阻尼因數,想要低頻柔美順暢,降低組尼係數即可。您說,全套VTL前後級加上可變增益的數位訊源,不就可以按照您對聲音的想像,隨心所欲地調整了嗎?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前面所講的調整,都不需要關機就可以切換!

多樣化的調整彈性

花了幾天的時間玩VTL這套前後級的搭配,我全部使用平衡連線,TL 5.5 II設定在標準增益,所以是17dB的增益,不過Merging NADAC的輸出則比0dBFS略減,調整為-5,讓TL 5.5 II的工作負擔重一點,ST-200後級設定中等阻尼,三極管與四極管工作模式則看我聽什麼樣的音樂決定。譬如聽「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春」,我會用三極管,如果要聽「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就是四極管模式。

簡單講,室內樂用三極管音色親暱甜美,而交響樂用四極管氣勢雄壯,難就難在協奏曲,莫札特編制小,兩種模式都可選,不過要是聽蕭士塔高維奇的協奏曲,那沒得選,一定要四極管才夠撐出音樂的張力。不過說實在的,也沒那麼難選擇,我經常維持在三極管模式,除非覺得擴大機撐不出音樂的張力,才會去切成四極管,這樣簡單了吧!


熱機非常重要!切記!

在進入聲音的描述之前,我還要提醒一項聽TL 5.5 II/ST-200的注意事項,那就是熱機。基本上所以的擴大機都需要熱機,真空管更是重要,對VTL來說也一樣,至少開機15分鐘才會進入狀況,而到最好狀態大概要等半小時以上。剛開始聽TL 5.5 II/ST-200的那幾天,因為和機器不熟,前幾張CD聽起來總覺得不太順,聲音帶點沙沙的毛邊,下盤也略虛,我才注意到是我沒先讓TL 5.5 II/ST-200熱機夠,就開始聽,竟然懷疑起機器來。

後來改變策略,下了班一到家,立馬衝上樓開機,點燃真空管燈絲,然後下樓與太太一起準備晚餐,等與孩子們吃過飯、話過家常,機器已經開機超過一個小時,夠熱了,高頻毛邊與下盤不穩的問題也不見了,可見我對機器的懷疑是錯的,根本就是真空管不夠熱。

足以與晶體機相抗衡的音樂權威感

假如您認為TL 5.5 II/ST-200是真空管機,所以聲音就是柔和甜美、溫暖柔潤那一型,那就想錯了!VTL絕對不是軟趴趴的真空管機,而是在速度、力道與動態範圍表現,足以與晶體機相提並論的真空管機。當我用TL 5.5 II/ST-200推W/P Sasha 2,用大音量聽伯恩斯坦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時,第四樂章描寫地獄場景的龐大聲響,有如狂風暴雨一般襲來,一波強似一波,W/P Sasha 2滾出澎湃洶湧的低頻聲浪,對比著強悍咆哮的銅管,幾乎可以想見伯恩斯坦揮舞指揮棒的瘋狂模樣,直到第一主題尾聲,風暴暫歇,馬勒用弦樂群描繪天堂般的景象,W/P Sasha 2唱出綿密流轉的音樂,輕飄飄地彷彿失去了重量。這是馬勒刻意經營的對比,也是地獄與天堂的對比。

用TL 5.5 II/ST-200來聽馬勒,是非常痛快的一件事。我經常用伯恩斯坦的版本,但也一直在尋找新鮮的版本,像是葛濟夫與倫敦愛樂(LSO)的現場錄音,「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是非常考驗器材的曲子,銅管從音樂廳深處響起,急促的短短短長四個音,氣氛壓迫的音樂推到高點時,樂團轟然巨響,敲開送葬進行曲的序幕,要能掌握住深遠的號角,清晰明亮又深遠,對比龐大又厚重的管弦樂團,TL 5.5 II/ST-200把音樂場景與層次控制得很好,我以前常覺得這個版本樂團出來的時候,可能因為錄音現場的關係,殘響略常造成低頻稍微糊,可是ST-200的低頻段卻清楚交代了定音鼓的鼓點,在音樂不斷向上糾纏、掙扎、推進之際,每一個定音鼓、大鼓的敲擊,都是蓄積音樂能量的關鍵。

低頻段的Q彈質地最是迷人

TL 5.5 II/ST-200在低頻段的表現,除了顆粒、層次分明,還帶有真空管機的Q彈質地,與晶體後級比較起來,VTL表現定音鼓與大鼓敲擊的低頻,不光是低頻段的下潛,還可以聽見鼓皮震動的尾韻,定音鼓打下去之後,可以乾淨的收尾,演奏者用手摸一下鼓皮就能收乾淨,但有時樂譜上指示要讓聲響延伸,TL 5.5 II/ST-200在表現這些細微的延伸,比起我用晶體機來推W/P Sasha 2時更有味道。我不想說這是真空管機的音染,但是TL 5.5 II/ST-200讓我更深入音樂,尤其是「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的結尾,是定音鼓與送葬主題的對話,銅管吹奏著主題,定音鼓轟隆隆應和,三次之後弦樂撥弦,樂章嘎然停止,TL 5.5 II/ST-200把迴盪在錄音現場的低頻轟隆描寫得既傳真、又傳神。

室內樂也能細緻甜美

從W/P Sasha 2進入家門,我大多用晶體機伺候,不管是我的EC 4.8/ Nu Force Reference 18,或是Gryphon Diablo 300,其間好奇用Audion 300B來搭,知道小功率難以制服W/P Sasha 2,可是TL 5.5 II/ST-200卻讓我燃起早年聽真空管機的情懷。TL 5.5 II/ST-200絕對不是昏黃的管味,雖然我認為它的中頻段帶有真空管的飽滿,可是低頻的權威感一點都不輸給晶體機,而且真空管在中高頻尾韻的細緻柔美,更是TL 5.5 II/ST-200迷人之處。

拿出大衛歐伊史特拉夫與歐柏林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春」,音樂開始之前,細微的母帶背景噪訊預告著音樂要來了,小提琴進入的第一個音,TL 5.5 II/ST-200細膩地把小提琴的音色變化表現出來,光是這個音就值得玩味再三,尾韻揉弦讓音量漸強,鋼琴輕柔地用分解和弦陪伴著,隨後鋼琴接手旋律,小提琴忙碌地用分解和弦陪伴鋼琴,低音聲部的小提琴在TL 5.5 II/ST-200上面,多了一分濃郁感,鋼琴則是顆粒飽滿厚實,在高頻段的延伸則帶有陰柔的舒適感,即便是明亮的音符,聲音顆粒卻想打磨過一般,有著圓潤滑順的光澤。

明確的錄音鑑別能力

溫暖的「春」是錄音所致嗎?是,您可以比較慕特與歐齊斯的版本,一樣是TL 5.5 II/ST-200推W/P Sasha 2,錄音空間感變得更為深遠,演奏速度變慢,慕特的小提琴音色更為明亮,鋼琴的色調卻更暗,突現主客之間的地位,慕特主導著小提琴奏鳴曲,而鋼琴卻是細心呵護著小提琴。再換上杜梅與皮耶斯的版本.速度較快,小提琴進入音樂時更為直白,鋼琴則略為明亮,而且錄音保留了音樂家演奏的呼吸聲,錄音細節比起老Philips更為犀利,對比更大,小提琴與鋼琴之間的對話變得更為活潑,較快的詮釋速度,讓「春」多了一分鮮活跳躍的感受。


還想比嗎?我推薦您聽聽看克萊曼與阿格麗希合作的版本,第一樂章進入的第一個音,克萊曼刻意拖了一下,鋼琴陪著小提琴慢慢地鋪陳音樂,而小提琴這麼一個慢,就讓速度有些遲滯,表情變得不一樣,可是鋼琴接手主題時,阿格麗希卻又回復了流暢的速度,小提琴低音分解和弦只能跟,等鋼琴強奏回歸主題,小提琴就只能一直跟下去了,看來阿格麗希主導音樂的能力,還是比克萊曼強,即便是小提琴奏鳴曲,阿格麗希還是要掌控全局。

當然,我們還可以聽一些現代年輕音樂家演奏的「春」。Nemanja Radulovic與Susan Manoff新近發行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No. 5, No.7, No.8」,演奏「春」的表情,就帶有年輕一輩音樂家的青春活力。速度更為自由,長音對比快速的短音更為鮮明,音量的控制變化對比拉大,處理圓滑音的表情,比起老大師們都還更有創意、更有活力。TL 5.5 II/ ST-200掌握錄音本質的功力,讓我們聆聽不同版本的「春」,更能進入錄音的本質,感受錄音的年代樣貌,也跟著音樂家一起呼吸,在音樂的律動當中起伏蕩漾。

老搖滾一樣對味

別以為我只拿古典音樂來講,好像TL 5.5 II/ST-200只能聽古典。VTL的中頻段有著真空管機的厚度與重量,而在低頻段結實有勁Q彈的特質,聽搖滾樂或爵士樂也是享受。Eric Clapton的「Slowhand」,「Cocaine」經典的節奏藍調,TL 5.5 II/ST-200很能把老搖滾的粗獷敢表現出來,尤其當年電吉他、電貝斯用的都是Fender真空管音箱放大,音色帶有些許Over Drive的粗礪感,在真空管的TL 5.5 II/ST-200上面,聽來格外傳神。

噢,忘了說,這張Eric Clapton我聽的是黑膠,而且是普通的120g老刻片、便宜盤,談不上發燒,但是TL 5.5 II的唱頭放大稱職地工作,真空管唱頭放大把老搖滾的氣氛,表現得濃郁又饒富樂趣,如果您是愛玩Vintage吉他的人,會說:「啊!這就是老Tone。」。在TL 5.5 II以上,更高階的TL 6.5 II、TL 7.5 III都沒有加入MM/MC唱頭放大,您需要額外購買,這更顯示TL 5.5 II的超值之處。

音樂權威感加上些許迷人管味

使用W/P Sahsa 2約莫半年,TL 5.5 II/ST-200是我首度嘗試大功率真空管前後級,也是目前試過搭配起來最好的真空管機。TL 5.5 II/ST-200推起W/P Sasha 2,Q彈又綿密的低頻,樣貌與晶體後級略有不同,多了一番真空管的韌性筋道,而且有與晶體機不遑多讓的低頻權威感,不過,VTL這樣的韌性筋道,正是真空管擴大機迷人之處。

☛☛更多的總編的音響實驗室 特輯
都是Merging惹的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一)
夢想成真的W/P Sasha 2-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二)
我的第一條Transparent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三)
編輯部選擇Dynaudio Contour 6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四)
一夫當關的Diablo 30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五)
VTL與Wilson的絕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六)
千挑萬選YBA CDT45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七)
Siltech與我-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八)
Siltech Triple Crown電源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九)
認識丹麥Vitus Audio-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十)

器材規格

VTL TL 5.5 II
型式:真空管前級
真空管:12AU7×2、12AT7 x 4
輸入端子:平衡XLR×2,或RCA單端子×6
輸出端子:平衡端子×1,RCA雙單端子×1,RCA buffered recod out×1
輸出阻抗:150歐姆
輸入阻抗:35k歐姆
頻率響應:1Hz~200kHz
尺寸:44.5×44.5×15.3cm(W×D×H)
重量:18.12 kg
定價:(不含MC唱頭放大器) $440,000

VTL ST-200
型式:真空管立體聲後級擴大機
輸出功率(負載5歐姆):四極管輸出200瓦,三極管輸出100瓦
使用真空管:6550或KT-88x8,12AT7x2,12BH7x2
總諧波失真:小於2.5% (20Hz–20kHz @ 200W)
輸入阻抗:45 kΩ
尺寸:470×230×457 mm(寬×高×深)
重量:47.6 kg
定價:$688,000
進口總代理:鴻機
電話:02-2741-3030
網址:www.everestaudio.com.tw

廣告
[試聽報告] 氣吞山河的Progression-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十二)
這麼棒的前後級,竟然只是D'Agostino的「中階機種」?如果換成Momentun前後級來搭配Alexia 2,聲音還會進步到什麼樣的程度?我不敢想像。而我與Progression Pre/ Stereo的相處,終究還是要告一段落,而且這次連..《 全文

[專題報導] 「只」專注類比最前端-訪Acoustical Systems創辦人
在1998年是兩個人合力經營的副業,銷售NOS古典真空管,2004年開始設計並製造客製化音響系統,完全針對消費者需求量身打造,而非量產型的單件式音響器材,直到2010年他們開始專注在所謂「Analog Front End」...《 全文

[試聽報告] 一代宗師的自我挑戰-初嚐D'Agostino一套西裝
這是我與Dan D'Agostino全套器材的第一次接觸,從前端開始是Momentum Phonostage,連接Momentum Preamplifier與Progression Mono,喇叭推的是Wilson Audio Alexandria XLF。數位訊源搭配了加拿大EMM Labs TX2 SACD...《 全文

[專題報導] 追求高速通透的真空管機-VTL 2014產品發表會
[新聞] 搭載旗艦技術-VTL TL6.5 II Signature前級
[新聞] 承襲高階技術-VTL S-400 Series II真空管後級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