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4發表,已被閱讀 208,989 分類:專題
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七) 不敢隨便起心動念,好多年沒有刻意更新家裡面的音響器材,卻被Merging NADAC吹皺一池春水,這下子可一發不可收拾了。

牽一髮動全身

從Merging NADAC進來,既有的音響系統進步了許多,同時凸顯了原本號角喇叭頻寬不足的問題,尤其是低頻段的下潛能力,我知道該換喇叭了,可是喇叭最難挑選,在挑選過程當中,同時把系統中相對較弱的環節一併檢討,先把用了十多年的老AES/EBU數位線汰舊,換了Transparent Reference XL數位線。結果呢?

您一定猜想得到:CD轉盤也該換了。

我用音響器材算是「情長」的,深思熟慮,買下喜歡的器材,至少都會用五年以上,當這些器材因為長江後浪推前浪,不得不換的時候,我也會從工作中接觸的器材,慢慢挑選自己聽得喜歡的器材選購,可是CD轉盤平常卻很難接觸得到,因為這是相對冷門的音響器材。


越來越稀罕的純CD轉盤

CD轉盤為什麼冷門?現在DAC不是賣得很多,肯定需要CD轉盤啊?抱歉,DAC的發展突飛猛進,大約從2010年開始,主要的原因來自USB輸入介面,讓DAC可以連接電腦,從此DAC類別的器材數量幾乎年年倍增。CD唱盤為了因應DAC日新月異的競爭,逐漸演變為「CD兼DAC」,也就是把CD加上豐富的數位輸入,等於是DAC加上CD唱盤的功能。就這樣,在CD唱盤與DAC雙重夾擊之下,純粹的CD轉盤的選擇越來越少。

或許,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挑選CD轉盤吧?心裡這麼想著。

只愛機械式手動CD開關

挑選CD轉盤,我有個人的偏好(或者該說是偏見)。首先,我不選抽屜式承盤,反正那種按個鍵,承盤就會把CD送出來的轉盤,一概沒興趣,並不是說抽屜式CD轉盤本身有什麼缺陷,而是我個人的挑選偏好,我就是喜歡純機械式手動上開CD轉盤!為什麼?因為我的第一部真正講究的CD唱盤是Sony CDP-X5000,就是一部透明壓克力蓋,向後手動推開,純機械換片的CD唱盤。

二十年多前我還在讀研究所,窮學生書桌用的是便宜的光華牌主動式電腦喇叭,而且被我拆了好幾次,裡面的配線改東改西,聲音很普通,但我玩得很開心,沒錢的窮學生也可以這樣玩音響啊!後來我從宿舍搬了出去,住在學校附近,室友是日本人,我稱他木島,以級別來說算我的學長,有一次他要回日本,我兼家教攢了一筆餘錢,大概不到三萬元,就托木島幫我帶一部CDP-X3000,當時日幣定價60,000元,秋葉原可能還有些折扣,日本室友不賺我跑單幫的錢,折算起來台幣約兩萬元不到,私房錢買得起。


日本室友一口答應,我想把錢先給他,木島直說不必了,回來再算錢。兩星期後,室友從日本回來了,Sony紙盒上面寫著CDP-X5000,而不是CDP-X3000,我嚇了一跳,因為兩者價差一倍,高一級的CDP-X5000定價是120,000日幣,趕忙問木島:

「是日本音響店缺貨嗎?」我說。

木島氣定神閒地說:「有啊,可是店員說X5000好很多,也才120,000萬,價錢差不多啊,所以我就拿了。」

好吧,早就知道木島有錢,家住橫濱的透天豪宅,挑好東西買而不管價錢,應該是他的消費習慣,CDP-X3000定價日幣60,000元,CDP-X5000定價120,000元,價差剛好一倍,竟然說「價錢差不多啊!」還好我的私房錢攢得夠,只是得犧牲吉他效果器的預算,還得多兼一點家教,吃飯錢才有著落。

就這樣,CDP-X5000成為我當年音響系統當中最頂尖的器材,而它搭配的只是一對我改東改西,也不知改好還是改壞的「光華牌」(DIY)主動喇叭,陪著我度過幾年的聆樂時光,也因為CDP-X5000,我特別喜歡這種純機械結構的上掀式CD轉盤。


純機械結構的上掀式CD轉盤對我有什麼樣的魔力?每一次播放CD,就好像進行重要的儀式一般,先推開壓克力透明上蓋,拿起金黃色的CD鎮,放上CD,在把CD鎮擺回去,透明壓克力上蓋推回定位,CD承盤開始轉動讀取訊號,這一連串動作成為多年來聽CD的起手式,已經變成一種改不掉的習慣了。

所以後來我買過的CD轉盤,全都是這樣的設計,像是Micromega Duo、North Star Design Model 192 CD轉盤,全都是相同的設計,只有手動掀蓋或是橫推式開合的差異。當我動心想要挑一部新CD轉盤時,機械式手動設計變成了「必要選項」。

可以選擇範圍縮小

這讓我省了很多麻煩,譬如Mark Levinson的CD抽屜式機構,做得非常精緻,超薄精工車削的金屬承盤非常漂亮,雖然我用過,也曾心動過,但是迷戀「手動換片」的習慣,讓我很快就打消念頭。又像是Nagra CDP,送來寫評論的時候差點讓我「撩下去」,雖然它不是上掀式承盤,可是推送出來的CD機械結構,還有CD鎮的擺放方式,簡直就是上掀式機械承盤的變形,再加上瑞士精密機械的製作品質,又有Nagra超漂亮錶頭,差點難以招架,還好,忍功這些年練得不錯,不動聲色地還給代理商,忘記它就好了。

上掀式設計的CD唱盤,可以選擇的還有Audio Research與mbl,mbl要選旗艦,超出我的預算,而ARC現在只有CD唱盤,沒有CD純轉盤的選項,我不需要買一部CD唱盤,內建DAC,然後還勞什子費事多加一部DAC,造成音響投資的浪費。身為音響評論員,維持Hi End Audio的基本邏輯很重要:器材要盡可能「分體獨立」,用多部單一功能的器材,組成全套音響系統,CD就要分成純CD轉盤與DAC兩部,這樣才有得玩。


終於注意到YBA

找來找去,我發現一部很多年都沒注意到的CD轉盤:YBA CDT-450。為什麼?2016年YBA創辦人Yves-Bernard Andre來台,從採訪中才知道原因。Yves-Bernard Andre其實是法國綜合理工學院的物理教授,專長領域就是雷射科技,而他創辦YBA純粹是出自對音響的熱情,在那個Hi End音響從車庫工業迸發的時代,YBA的品牌隨之而起。Yves-Bernard Andre與太太一起經營YBA,可是幾年前夫人過世,他自己一個人忙不過來,可能也因此萌生倦勤之意,後來中國山靈電子入主,也聘請新人加入經營團隊,Yves-Bernard Andre可以專注在研發與設計工作,新一代的YBA器材群逐步推陳出新,重新回到國際音響市場。

聽到中國山靈入主,許多人會直覺地想到,新的YBA是不是變成中國製造?Yves-Bernard Andre在專訪當中說,目前YBA的器材設計與零件生產,包括電容、線材、端子、保險絲、焊錫、變壓器等等,依然是在法國,山靈則負責箱體製造與組裝,而他們在巴黎近郊已經買了新的廠房,未來計劃將一部分YBA器材生產留在法國。所以,我手中這部CDT-450轉盤,應該是法國零件、中國機箱加中國組裝,最後送到法國品管檢驗。國際經濟「全球化」,講的不就是這樣的事?iPhone由鴻海(富士康)製造,可是每個人都認知道那是美國品牌,並不會因為中國製造而降低搶購的熱情。


大學教授從理論走到實際

身為雷射科技的大學教授,投入音響產業製作音響,我對於YBA的CD轉盤興趣更濃厚了。CDT-450的設計完全符合我對「上掀式」機械承盤的想像,而且是Yves-Bernard Andre的設計。我讀著董鴻鈞寫的人物採訪,Yves-Bernard Andre談到了音響線路裡面的四種「記憶效應」:溫度、機械振動、靜電與電磁,這四種記憶效應會改變聲音的諧波結構,影響器材的音樂性表現。

有意思,從來沒聽過音響原廠講「記憶效應」,也沒看過這麼有系統地把溫度、振動、靜電、電磁分開敘述的理論。


Yves-Bernard Andre所說的「物理現象」,絕對不是玄學,而是他身為大學教授的專業知識,在設計音響器材時,把這些理論變成實際的應用。譬如Yves-Bernard Andre講到消除靜電效應的方法,那些靜電效應來自帶有塑膠的零件,電流通過時,塑膠材質就會產生電荷,產生「靜電記憶效應」,所以YBA有些電子零件的塑膠部位會折彎,避免電荷亂竄。又像是保險絲這麼小的零件,Yves-Bernard Andre注意到保險絲因為非常的細,很容易受到振動與溫度的影響,所以為了避免這兩種「記憶效應」,YBA的內部配線與保險絲,全部由YBA自家打造。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山靈加入YBA之後,零件依然留在法國YBA製作,只有組裝到山靈,因為這全都是Yves-Bernard Andre「特製」秘方啊。

在採訪報導中我關注的另一個重點,則是Yves-Bernard Andre本人對儀器測試的態度。他說機器設計完成之後,在沒有實際聆聽之前,他不太做測試,直到聆聽結果滿意,他才會去做儀器測試,提供消費者選購參考的數字。這代表Yves-Bernard Andre認為器材是拿來聽的,而不是拿來測量的,他並不在乎測量數據,因為測試儀器使用的都是單純的正弦波,可是音樂卻是不斷變動的有機體,再加上Yves-Bernard Andre所提到的「記憶效應」:溫度、機械震動、靜電與電磁,全都無法用機器測量,所以他寧可用實際聆聽的認知,來確認自己是不是有把器材設計好,而不是用儀器驗證。

CD轉盤僅有「唯一」一部可選

從YBA2的產品當中找尋CD轉盤,其實非常簡單,因為只有「唯一」一部純CD轉盤。現役YBA的CD器材總共六部,從低到高包括Design WM202、Heritage CD 100、Genesis CD4、Passion CD430、Passion CDT450與Signature CD,其中有五部是CD唱盤,只有CDT450是純粹的CD轉盤,內部沒有DAC。Passion系列算是YBA的二當家,扛鼎之作是Signature CD唱盤,但是CD轉盤機械結構都是Philips CD PRO IIm,並且使用YBA註冊專利的Blue Diode系統,對於一個只需要CD轉盤的人來說,我會浪漫地想像CDT450就是沒有DAC的Signature。

當然,這種浪漫的想像是把一塊錢當兩塊錢花的夢,實際上同屬於Passion系列的CD430與CDT450才是孿生兄弟,兩部尺寸完全相同,差別只有DAC線路,CD430的數位輸出僅有同軸,外加USB數位輸入,而CDT450的數位輸出最為完整,總共五組,包括光纖、BNC、AES/EBU、同軸與I2S。

Philips CD PRO IIm大概是目前最好的CD轉盤機構之一,比它更傳奇的CD轉盤機構只有日本Esoteric製作的VRDS,可是幾年前Esoteric因為產能不足,不再對外提供VRDS模組,讓許多Hi End廠商大為緊張,趕緊囤貨以備日後維修,這也讓Philips CD PRO IIm成為穩定量產CD轉盤模組的好選擇。我原本使用的North Star Model 192T也是CD Pro II,現在的CDT450則是CD PRO IIm,可見英雄所見略同,雖然選項不多,但是Hi End廠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相同的CD轉盤模組。


簡單架構裡面藏著學問

CD轉盤其實是很簡單的架構,選擇優質CD轉盤模組,給它優質的電源,透過數位介面輸出,就這麼簡單。我當學生的時候就曾經把老舊的CD-ROM拆下來,加上一個12V的外接電源,從CD-ROM拉出數位輸出界面,做成簡單的CD轉盤,其架構不難,可是音響總是知易行難,這麼簡單的CD轉盤,裡面還藏著哪些學問?

YBA的Blue diode系統並不是新玩意兒,二十年前YBA的CD1 Blue Laser CD Player就已經有了,它是轉盤內部的一個藍色LED燈,其波長是400奈米(nanometer),用途不是讀CD,而是透過固定波長的藍光,讓雷射讀取頭的紅光有更高的聚焦,獲得最正確的數位訊號讀取。Blue diode不僅是YBA的專利,我目前看過的CD唱盤或轉盤,也沒有其他人這麼做,但是Yves-Bernard Andre是學院派出身,相信其中必定有道理,原廠甚至把藍光波長都講出來了,自然也不怕別人抄襲,內中一定藏著YBA的不傳之祕。

除了獨家Blue diode系統之外,CDT450還有升頻轉換SRC,可以把標準16bit/44.1kHz的CD訊號升頻轉換為24bit/96kHz與24bit/192kHz。不過我對升頻轉換的想法與Audio Note比較接近,原始檔案是什麼樣的型態,就用什麼樣的數類轉換模式,不要額外的升頻轉換,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都沒有做SRC切換設定,單純聽標準的16bit/44.1kHz。


CD上蓋要「開著聽」

最後,關於CDT450轉盤的使用,有一項最為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不要蓋蓋子聽」!CDT450的推拉式上蓋,基本上是「防塵蓋」,把上蓋往後推,拿起CD鎮,放入CD,把CD鎮放好,上蓋只需要向前推2公分,手指感覺到上蓋滑過一個阻尼開關,CD就會開始轉動讀取。這樣就好,維持上蓋打開的狀態聽CD,還可以看到CD轉動的模樣,這真的是「非常黑膠」模樣的聆聽模式。

為什麼要維持上蓋打開的狀態?這是為了減少轉動時的氣流擾動,當CD高速旋轉時,密閉的空間會產生氣流擾動,此外,CD讀取時並不像黑膠是固定轉速,而是內圈快、外圈慢,速度隨著音軌前進而改變,而且CD並不是真平面,轉動時的空氣擾動會造成讀取訊號的抖動,市面上有些CD調音貼片,應用的就是降低氣流擾動的原理,讓CD更好聽,可是YBA「掀蓋聽」的方法,是不讓CD關閉在密閉空間當中,讓空氣自由流通,就算CD轉動還是會摩擦空氣,但是因為上蓋打開,氣流擾動可以自然消散在外面。


試著比較打開上蓋與關閉上蓋來聽,聽單純的史塔克演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打開上蓋時聲音較為開闊,關閉上蓋音色稍微暗一點,我相信這不是我的心理作用,而且,我聽CDT450已經好一段時間,有時候回家直接按下遙控器的Play鍵,如果感覺好像少了什麼,只要眼角瞄一下CDT450,就會發現CD上蓋是關閉的狀態。

是的,當我在家裡聽CD的時候,CDT450一定是按照YBA的建議,打開上蓋聆聽,可是每天最後一張CD聽完,就是去把CD上蓋關閉,目的是為了防止灰塵掉入,所以第二天再聽的時候,很有可能CD上蓋還沒有打開。咦?怎麼第二天聽就會忘了開CD上蓋?不是要打開電源嗎?那時候不會檢查一下?因為我的CD轉盤與DAC從不關機,保持最佳工作溫度,所以用遙控器播放,才會忘記推開CD上蓋。


像在聽黑膠的CD轉盤

千挑萬選,最後選定CDT450,聽了約莫半年,機器從不關機(除了全國大跳電那次之外),機器穩定地工作,CDT450搭配著Merging NADAC,用Transparent Reference XL AES/EBU連接,撥桿式的開關非常復古,加上CD開蓋聆聽,看著CD轉動的模樣,就像是數位化的黑膠。

聲音呢?怎麼不講聲音?我幾乎忘記CD轉盤的存在,我並不知道CDT450讓音響系統有了什麼樣的改變,因為它很自然地融入音響系統當中,W/P Sasha 2喇叭比起之前的號角喇叭,整體頻寬好了很多,本來就大幅提升整體表現,CDT450加入之後,我勉強可以說音色更甜、質地更軟、密度更高,可是這都是「一點點」的感覺,但是CDT450是工作非常穩定的CD轉盤,而且它沒有任何奇特的僻性,幾乎聽不出CD轉盤的對聲音產生染色,我想,一部精確讀取CD訊號,不帶器材本身個性的CD轉盤,應該非常稱職了,剩下來只需要安心聽音樂,享受藏在CD當中的美麗世界。


☛☛更多的總編的音響實驗室 特輯
都是Merging惹的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一)
夢想成真的W/P Sasha 2-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二)
我的第一條Transparent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三)
編輯部選擇Dynaudio Contour 6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四)
一夫當關的Diablo 30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五)
VTL與Wilson的絕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六)
千挑萬選YBA CDT45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七)
Siltech與我-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八)
Siltech Triple Crown電源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九)
認識丹麥Vitus Audio-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十)

器材規格

型式:CD轉盤
轉盤結構:Philips CD PRO IIm加裝專利Blue Doide系統
輸出:Coaxial 、Toslink Optical、I2S、AES/EBU、BNC
升頻轉換:SRC升頻24bit/96kHz、24bit/192kHz
尺寸:430×388×118 mm(寬×深×高)
重量:10.8 kg
售價:請洽代理商

愛樂音響 全省門市
台北旗艦店 02-2321-2138 小蔡店長
北市金山南路一段155號(信義路口)

新竹旗艦店 03-550-8060 楊經理
竹北市成功八路255號

台中旗艦店 04-2251-3388 蔡經理
台中市西屯區市政路676號

廣告
[專題報導] 暢談獨特設計理念與密技-YBA創辦人見面會
Yves-Bernard André再示範不同的調音密技,以同樣的音樂AB比對,再詢問現場聽眾的聽感。換了一種手法調音,低頻的結像力恢復了,音樂的細節也好了些,但是音場變得更往橫向擴展,深度略淺,與第一次調音的音響系統表現,又有若干不同...《 全文

[新聞] 與日本價格同步-愛樂音響取得Oyaide台灣代理權
已有三間門市、代理Raidho、Ansuz、Aavik等品牌的愛樂音響繼續擴大版圖,日前正式取得日本Oyaide台灣地區代理權,持續滿足不同發燒友的所有需要。Oyaide成立於1952年,原本只是東京秋葉原區一家專營各種電纜的商店,在1978年時開始涉足...《 全文

[新聞] 鑽石振膜-Raidho Acoustic D-3.1落地喇叭
D-3.1採3音路5單體設計,原廠特別強調,用的是鑽石單體,但可別誤會是用高音單體上,因為D-3.1的高音和大哥、二哥一樣,用的是自家開發的大面積絲帶高音(ribbon tweeter),這個絲帶高音使用了質量很輕的磁鐵作為磁力系統,絲帶振膜的質量...《 全文

[新聞] 台北、新竹各一名-愛樂音響徵求音響規劃師
[試聽報告] 聽見X Factor-Ansuz Mainz X電源線
[試聽報告] 竹北愛樂巧搭Focal-久違了YBA
[新聞] 在家聽 最清楚-愛樂音響提供YBA到府體驗服務
[新聞] 大師頂尖之作-YBA Signature進駐愛樂音響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