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4發表,已被閱讀 167,535 分類:發表會
Yamaha發表NS-5000旗艦喇叭 今年TAA圓山音響展Yamaha發表了最新的旗艦喇叭NS-5000。我覺得它是一個特殊的綜合體。NS-5000保有回歸到再生自然聲響、Hi-Fi表現的初衷,以及復古卻又極為精緻的外觀,最重要的是,Yamaha投注了非常多又新穎、又特殊、又厲害、又說得出道理的新技術,讓NS-5000成為2016年TAA圓山音響展上最亮眼的一顆星。8月11日開展第一天的上午九點整,NS-5000發表會一分不差地準時開始,這是日本Yamaha一貫嚴謹風格的展現,雖然這也代表我必須起個大早以免遲到。

發表會由Yamaha音響營業部的中野勝俊先生擔任解說,他從Yamaha的「Hi-Fi」產品開始說起。什麼?Hi-Fi產品?現在誰不是Hi-Fi,有什麼好值得講的?沒錯,Hi-Fi現在很普遍,大概每一家的音響都可以和Hi-Fi扯上邊,但Yamaha卻是早在1954年就發表第一款以Hi-Fi為名的產品,之後一直秉持著真正的Hi-Fi精神至今,成功建立一個超過60年的歷史音響品牌。


NS-5000看似傳統大喇叭,卻處處充滿新設計、新概念,讓人不可小看Yamaha的研發實力。

NS系列喇叭最能代表Yamaha對Hi-Fi的看法,NS是Natural Sound的縮寫,意謂追求自然的聲音表現,真實描繪樂器的原有音色。第一款NS系列喇叭NS-20/NS-30發表於1968年,後來1972年的NS-692、1974年的NS-1000M,以及1987年的NSX-10000,都維持著同樣的大尺寸低音單體、三音路、寬障板…等設計元素。不過,這樣的音箱對現代喇叭設計而言並不吃香。現在的喇叭多半講求瘦高型窄音箱,用較多顆口徑較小的低音單體營造足夠的低頻量感,但NS-5000反璞歸真,一反潮流,回歸到最單純的3單體3音路結構,承接Yamaha經典設計的企圖不言可喻。

沒錯,NS-5000的樣子看起來很傳統,但你若認為它不過就是舊有Yamaha經典喇叭的翻新版本,那就錯了。NS-5000處處充滿新設計、新概念,不僅單體採用全新素材Zylon,而且非常「搞鋼」地細心處理音箱內部的各種共振、駐波,再配上Yamaha平台鋼琴相同的烤漆工法,與量身訂製的專用腳架,讓NS-5000足可名列Hi-End領域也不為過。接下來我就針對NS-5000的各項特色一一說明。

NS-5000所有單體的振膜一律使用Zylon,這是一種化學纖維,因此表面呈現出編織紋路。

低音單體亦使用Zylon化學纖維。

全部單體採用相同材質Zylon

Zylon是一種兼具強度與彈性的化學纖維,並非新材料,但Yamaha首度將其運用在NS-5000的單體振膜上,而且高、中、低音單體振膜一律使用Zylon。據Yamaha表示,相較於其他材質的振膜,Zylon更能在剛性與內損之間達到良好平衡,但其他材質只能偏於一側,因此Zylon非常適合製成單體振膜,而且NS-5000全部單體均採用在Zylon,因此高、中、低頻的聲音特性更為一致,頻率響應曲線也更平衡順暢。不僅如此,NS-5000的Zylon振膜表面再塗上一層Monel塗層(含63%鎳與31%銅),有助於表現出管樂器的細膩音色,且可防止Zylon因紫外線照射而劣化。

Acoustic Absorber調音器

Acoustic Absorber從字面上來看是一種吸收裝置,吸收什麼呢?音箱內部的駐波。音箱內部的駐波來自單體背波,在箱體內劇烈擾動,造成無法控制的震動,形成噪音。NS-5000運用兩支內有填充材料的J型管狀物,也就是Acoustic Absorber調音器,固定在箱體左、右,可以針對特定頻率的駐波加以吸收,如此一來,箱體內就不需要填充過多的吸音材料了。

紅色J型管狀物就是Acoustic Absorber,可以看到箱內除了藍色的薄薄2片吸音材料外,就不需要其他填充物去吸收箱內駐波。

R.S.Chamber共振抑制室

在某些單體或音箱的設計中,會在單體振膜或磁鐵後方安裝音室(Chamber),藉以吸收震動,其用意也是為了減少箱內吸音材的使用,免得吸音材料把大部分的能量都吸乾了,影響聲音的活聲性。這些音室的形狀、大小、形式不一而足,有些很小,有些是管狀,有些則是導流裝置。據Yamaha的研究,管狀的音室會造成某些頻段的共振,而影響頻率響應的平坦性,因此Yamaha開發出R.S.Chamber共振抑制室,形狀非常特殊,而且NS-5000高音與中音的Chamber形狀還大不相同,其結果是頻響曲線十分平坦,不須使用吸音材料,音樂細節更為豐富。

圖中是安裝在高音與中音單體後方的R.S.Chamber共振抑制室。

可以看到高音與中音的R.S.Chamber形狀完全不同。有了R.S.Chamber之後,箱內不須使用吸音材料,音樂細節更為豐富。

FEM分析

FEM分析是用雷射光掃描音箱,進行有限元素分析。有什麼作用呢?可以找出音箱內什麼位置必須加裝補強的樑柱或支撐物,以減少箱體共振,而不是盲目地胡亂安裝支撐物,結果讓聲音變得死板。Yamaha表示,經過FEM分析後,內部支撐物並不需要什麼先進材料,就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效果。

Yamaha運用雷射光掃描音箱,進行有限元素分析。

經過FEM分析後,只要在音箱內某些地方加裝補強的樑柱或支撐物就夠了,因此不會讓聲音變得過於死板。

左圖是音箱沒有支撐物時的震動分析,可以看到只有前障板上半部沒有震動。右圖是FEM分析後音箱經過適當補強,震動幾乎都沒了。

工藝等級的木工水準

為了彰顯出旗艦等級的身分,Yamaha也將最好的木作工藝與材料用在NS-5000上。像是音箱板材,NS-5000採用北海道白樺木所製成的樺木夾板製作,面板厚度達到29.5mm,其他五面箱壁的厚度也達20m。此外,NS-5000還用上了Yamaha獨有的三面斜接工法製作音箱,箱體結構格外堅固。表面處理則使用Yamaha製作平台鋼琴的烤漆手法,音箱光澤漂亮到無以復加。像NS-5000這樣的喇叭,好的喇叭架絕不可少,為此Yamaha替NS-5000設計了專屬喇叭架,以實心鋁柱製作,形體做成平滑彎曲狀,四柱並以42度角擺設,喇叭與地板之間的反射音,可說是面面俱到。

專為NS-5000所設計的喇叭架,以實心鋁柱製成平滑彎曲狀,四柱並以42度角擺設,喇叭與地板之間的反射音。

同場加映WXA-50與WXC-50

Yamaha同時公布了WXA-50無線串流擴大機與WXC-50無線串流播放機,兩者差異在於WXA-50多了兩聲道擴大機功能,WXC-50則是DAC或前級。WXA-50/WXC-50的體積相當迷你,寬約22公分,高約5公分,深約25公分,大概只是一般標準尺寸CD唱盤的一半大小,幾乎不占空間。WXA-50/WXC-50可支援Yamaha自家的MusicCast功能,以及Wi-Fi無線網路、藍牙傳輸、USB DAC,或AirPlay功能,也可收聽串流音樂服務、網路廣播、類比音源,或是數位音源,音樂格式則可支援至24bit/192kHz PCM或DSD。

WXA-50無線串流擴大機。

廠商資訊

台灣山葉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網站:tw.yamaha.com

廣告
[專題報導] Yamaha WX-030-無線一體式音響專題(四)
Yamaha WX-030是本次專題中價位最低的產品,而且是唯一非立體聲機種,功率也不大,只有30瓦,音壓與能量感皆受限,差不多就是一般的迷你型無線喇叭,為何會入選本次以高音質享受為訴求的專題?因為WX-030有個別人沒有的「特異功能」...《 全文

[試聽報告] 更寬鬆的鑑聽感-試聽Yamaha NS-5000鑑聽喇叭
2016年,Yamaha全新推出的NS-5000,以NS-1000M為師,用現代科技讓經典復活,相隔四十多年的喇叭設計與技術演進,雖然外表是向NS-1000M致敬,內容則是百分之百翻新,成為Yamaha在Hi-End音響的最新宣言...《 全文

[新聞] 僅次機會 錯過不再有-買Yamaha NS-5000旗艦喇叭就送WXC-50串流擴大機
Yamaha現正推出買Yamaha NS-5000旗艦喇叭首購贈好禮方案,即日起至3/31前凡購買Yamaha NS-5000旗艦喇叭一對,即贈送最新推出的WXC-50無線串流擴大機一台,讓你可透過Yamaha自家開發的MusicCast無線串流技術,用手機即可享受輕鬆...《 全文

[新聞] Wi-Fi、AirPlay、藍牙通吃-Yamaha WXC-50無線串流播放器
[專題報導] 大明星來為你彈唱-Yamaha發表Disklavier系列自動鋼琴
[專題報導] 回歸音樂的原點-Yamaha發表S3000頂尖產品
[專題報導] Yamaha環繞擴大機四強登場-Avantage系列延續Z11血統
[新聞] 音樂素人當道-Yamaha音樂生活館進駐信義誠品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Bluesound NODE ICON 串流播放機
Bluesound 新推出的旗艦串流播放機 NODE ICON,不僅功能豐富,而且規格、介面給好給滿。NODE ICON 內建 DAC,用家不必為搭配 DAC 而煩惱。NODE ICON 使用 2 顆 ESS SABRE ES9039Q2M ...《 全文

響音分享會-義大利美聲與黑膠之旅
本次活動將於 1 月 26 日晚上 7 點至 8 點,在高雄市鹽埕區新樂街 117 號 2 樓的 koou coffee 舉行,主題為「義大利美聲與黑膠之旅」。現場將展示 NAD C 588 黑膠唱盤,以及 EAM Lab 102i 綜合擴大機,透過高...《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