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8發表,已被閱讀 190,303 分類:原廠故事
PMC的薪火相傳 2014 PMC原廠之旅特輯

在新的企業總部裡,PMC準備好的重頭戲,是國際業務經理Mike與研發主管Oliver Thomas的簡報,說明PMC設計的理念與哲學。從這裡我們也看得出來,Peter Thomas已經從設計者轉為監督的角色,實際上的研發已經交給Oli了。

怎麼知道Oli已經接手大部分的工作?答案是Twenty 26!在2012年發表Twenty系列時,並沒有Twenty 26,這款Twenty系列唯一三音路,使用PMC軟半球中音的落地喇叭,其實就是Oli負責所有的研發工作。Peter原本是PMC研發的靈魂人物,在Twenty 26之前,還是Peter帶了Oli做研發,可是Twenty 26與Fact 12,基本上全部都是Oli帶領研發團隊完成,Peter只在最後一關試聽。


在PMC全球總部的重頭戲,是Mike與Oli的簡報,兩個人一搭一唱來了段英文雙簧。

在Oli與Mike的簡報之前,Peter還是忍不住加入大家的「課程」,他說PMC設計產品最重要的過程就是「試聽」,他認為儀器測量當然很重要,但是所有的測試都比不上實際聆聽。測量數據只能當參考,可是喇叭最重要的應該是「聽起來究竟如何」,而不是測試數據很漂亮。

Peter說,當Oli完成Fact 12之後,把完成品搬來這裏是聽,Peter聽了好幾個小時,用他熟悉的音樂反覆試聽,最後,他跟Oli說:「如果我跟你講,完成的Fact 12聽起來很糟,那你一定會很難過,可是事實上我聽了好幾個小時,我找不出哪裡有問題。恭喜你,兒子,好樣的!(The job well done!)」就這樣,從Fact 12獨當一面開始,到後來的Twenty 26,Oli接手了R&D團隊,承接父親多年來的研發工作。


雙簧大多由Mike提問,Oli回答,解釋R&D設計PMC喇叭的諸多原則。

Peter簡單地聊了Oli接手研發團隊的故事,接下來就是Mike與Oli的簡報。Mike先解釋PMC為什麼能夠表現音樂的本質,他說PMC因為與全球錄音室密切合作,等於從源頭掌握「音樂怎麼做出來這件事情」,既然可以從源頭掌握音樂的本質,PMC把技術轉移到家用音響上面,更能夠表現音樂的本質。Mike開了場,接下來Mike問Oli:「專業音響與家用音響哪裡不一樣?」原來兩人預演好了,準備唱雙簧,不過原本打算請香港的產品經理韓富強翻譯,人都從香港請回來了,卻還是我幫Mike與Oli翻譯。

好,專業音響與家用音響哪裡不一樣?Oli告訴我們,兩者95%的研究過程是一樣的,都是要追求自然真實的音樂重現,都要經過儀器測試、試聽,反覆再三。可是專業錄音室因為是專用的空間,聲響控制做得很完善,可是一般家庭的空間,可能沒有辦法比照錄音室,有許多吸音與擴散的設計,所以家用產品必須有一些調整的空間,譬如Fact 12,分音器上面就設計了可以調整的切換開關,讓喇叭對空間有更高的適應能力。


Peter雖然已經把大部分R&D的工作交給Oli,可是簡報過程中他還是忍不住要出來講兩句補充。

不過PMC喇叭的製作,Oli強調他們針對被動元件嚴格測量、配對,單體與箱體的安裝過程,每一個步驟還都要測量配對,這是Peter與Adrian創立PMC的時候訂下的規矩,目的是讓所有PMC生產的喇叭,不管生產多少對,都和第一對研發完成的參考機(reference)一模一樣。

還有,Oli說他們設計喇叭時,會考量PMC與不同的擴大機搭配,所以必須顧慮喇叭工作效率,實際上PMC喇叭對大多數擴大機都很友善,並不難推。這時候Peter跳出來補充了,他說有些消費者會挑選尺寸很大、規格很好、價格很高的擴大機,來搭配自己的喇叭,那是有生意上的意義,可是Peter認為喇叭設計者不應該這麼想,而是應該盡可能提高喇叭的工作效率,讓消費者可以任意搭配自己喜歡的擴大機,不管功率大小多少,都該能推得動、推得好。所以,原廠已經跳出來強調了,PMC喇叭真的不難推!


現場Demo的是Fact 12,Twenty 26與Fact 12是Oli獨當一面完成設計的PMC喇叭,Peter只有最後監督成果試聽。

雙簧簡報回到Mike身上,Mike說,因為PMC設計的基本原則,是追求整體表現,所以他們不會依賴「明星零件」。拿Twenty系列來說,全系列總共有六款產品,可是只要喇叭每往上一級,聲音的表現一定會更好,但同時保有相同的聲音特質。這對他當業務來說很輕鬆,因為產品等級分得很清楚,本質相同,但喇叭性能每一個等級都有明顯的升級差異,消費者很容易挑選。接著Mike把雙簧交棒給Oli:「PMC的ATL究竟是什麼?」

每一款PMC喇叭的設計都是「獨一無二」。書架喇叭的傳輸線結構,並不能「放大」來做落地喇叭,而是各自獨立的研發專案,可見研發傳輸線式喇叭有多費事。

Oli接著說:「ATL先進傳輸線式音箱,是PMC所有喇叭的核心技術,而Twenty系列的每一款喇叭,當中所使用的ATL,長度與內部阻尼,全部不一樣。」所以,PMC不是用相同的模子,按比例放大,實際上研發團隊必須針對每一款喇叭尺寸的ATL做最佳化的設計,換句話說,每一款Twenty的產品,都需要額外最佳化的研發時間。

Oli還說,ATL不像一般低音反射式音箱,只要把音箱的基本架構弄出來,然後調整低音反射管的長度,其他的部分靠分音器修正,這樣就省事多了。可惜,PMC用的是傳輸線試音箱,每一款都要獨立的研發時間,才能最佳化產品。包含箱體內部阻尼與分音器,每一款產品的研發專案,都是獨一無二,不能因為同一系列有書架與落地喇叭,就能簡單增加箱體容積,調整分音器就解決,對PMC來說,每一個產品都是「獨立的研發專案」,不能取巧偷懶改尺寸了事。


這位是PMC在香港的產品支援經理韓富強,本來找她回來是要幫Mike與Oli翻譯,結果還是我代勞了。

Oli舉Fact 12的研發為例,外觀看起來是絲質軟半球高音、凸盆軟半球中音,可是低音是鋁質振膜單體。過去PMC在低音單體偏好紙盆,可是Fact 12卻換上了鋁質振膜單體。Oli說,其實研發團隊對任何新的材料、新的技術都抱持開放的態度,一切的技術都是為了聲音服務。

以Fact 12來說,他們可以簡單拿原本其他PMC喇叭使用的六吋紙盆低音單體來用就好,可是他們沒有這麼做。為什麼?Oli解釋,Fact 12的設計目標,是追求與iB2一樣強的低頻、一樣大的音壓,可是Fact 12的箱體容積卻比iB2要小,他們需要更強悍的低音單體。本來他們也試著裝上原本習慣使用的6吋紙盆振膜低音單體,可是沒辦法重現與iB2i相同的最大音壓,所以研發團隊重新找尋適合的單體,最後才決定鋁合金振膜低音單體。這個鋁合金振膜還加上了陽極處理,硬度才夠,也才能承受更大的功率,在更小的音箱容積當中,推出和iB2一樣的音壓與低頻量感。


Twotwo .5加上一部Macbook Pro,就是完整的音樂工作站了,哪天家裡也弄一套?

Oli也強調,在PMC的喇叭設計的過程當中,每一個新系列的推出,都必須全面比前一代產品,有明顯聽得出來的性能提升。譬如Twenty或Fact,他們不能單獨只更換某一個部分,像是把原來的高音單體,換上更貴的高音單體,然後說新的喇叭高頻更好了,因為這沒辦法做到。假如高音單體性能變好了,可是箱體沒有跟上,分音器也沒有跟上,實際上反而會讓某一部份的聲音特性凸顯,卻沒辦法達到整體的提升。

所以,每一次產品線的更新或升級,PMC都必須針對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部分,都能有一些提升,而每一個部分一起提升性能,才能達到產品改朝換代的性能升級效果,這也是「整體設計」邏輯下的研發原則。產品升級,不能只換一兩個元件,而是全面性的升級。

Oli舉Fact 12的傳輸線開口為例,新設計採用雙開口,而不是傳統的單一開口。 Oli說,因為Fact 12的傳輸線開口需要足夠的面積,可是喇叭本身非常瘦高,面板很窄,所以本來應該長得一個很像正方形的大開口,但是這樣很醜,所以他們設計成兩個長方形開口,面積一樣夠,視覺上更美觀。Mike接著補充,其實只做一個開口最簡單、最省事也最省成本,但是他們為了外觀設計了雙開口,結果還發現,中間那一條細長的橫梁,同時有助於強化結構。


課程上完,其實時間很趕,因為我們下一站要去用晚餐,還得開車好一段路。晚餐時我問Peter他怎麼教Oli「如何設計喇叭」?Peter說這是很困難的過程,因為教科書上的東西好教,真正應用在喇叭設計上面,卻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譬如傳輸線式音箱的基本原理,早就有完整的理論,但是要把喇叭做得好,必須知道「該聽什麼」,偏偏這該怎麼聽,卻又是語言怎麼樣也講不清楚的。

Peter與Oli之間的傳承,其實沒有我們想像地這麼簡單。Oli唸的是運動機械工程,像是超跑、高速遊艇等等,就是這門學科的內容。Oli讀書期間,寒暑假都會來PMC打工,藉此了解父親的事業內容,畢業之後也在PMC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來Oli想要學以致用,所以跑到紅牛車隊搞F1賽車,幾年之後Oli才又回到PMC,再度跟著Peter學習喇叭設計。

Oli怎麼會想要回來PMC?我在新總部裡有找機會問Oli,他說自己念的運動機械,其實和PMC有許多類似之處,在F1賽車或競速快艇的設計上,追求速度的極大化,而PMC的鑑聽喇叭,在重播音樂這件事情上,若干程度也是追求速度極大化。他在紅牛車隊玩了幾年,才感覺到PMC的事業很有意思,所以又回到PMC了。


結束PMC全球企業總部之旅,一行人拍照留念,能在這麼漂亮的環境裡工作,PMC的員工還真是幸福啊!

在教導Oli學習設計PMC喇叭設計上,Peter花了許多功夫引導。Peter說,他沒辦法規定什麼樣的聲音才是對的,但是在喇叭設計的細節上,他一直引導Oli思考「什麼才是對的」,然後才來把「對的事情做好」。

在Peter的描述中,流露的是父子之情,而PMC這段英倫鑑聽喇叭傳奇,父子之間的薪火相傳,或許又是一段不傳之祕了。


廠商資訊

進口總代理:瑩聲
電話:(02)2805-3569
網址:www.jadex.com.tw

廣告
[專題報導] 專業愛用的PMC-倫敦Metropolis錄音室
造訪PMC,每一次都會走訪錄音室,2014年的行程中,PMC安排我們參訪倫敦Metropolis錄音室,這間錄音室可算是歐陸最成功的獨立錄音與母帶後製錄音室,曾經在這裡錄音的音樂名人不知凡幾,像是Queen、Michael Jackson、Lady Gaga...《 全文

[新聞] 26Hz低頻延伸-PMC Fact.12落地喇叭
在英國PMC Fact系列之中共有三款喇叭,最小的Fact.3是書架型式,二當家Fact.8改為落地型式,而這次要介紹的老大哥Fact.12當然也是落地喇叭,體積更大、單體數量更多,採3音路4單體設計。Fact系列喇叭的重點特色是採用窄面板設計...《 全文

[專題報導] 森林中的新城堡-PMC全球企業總部
離開Luton的PMC工廠,我們搭車前往PMC位於Holme Court的全新企業總部,本以為車程大約三十分鐘,可是實際上卻開了差不多一個小時,中間沒有塞車啊,難道PMC的人開自家轎車半小時就能到?每個人都是公路賽車手?巴士離開高速公路...《 全文

[專題報導] 75mm造就中音無敵-PMC全手工軟半球中音奧秘
[專題報導] 職人手作的鑑聽喇叭-三訪PMC生產基地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