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3發表,已被閱讀 80,529 分類:原廠故事
Peter Thomas的經典收藏 設計音響的人平常喜歡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而PMC的創辦人兼首席工程師Peter Thomas的嗜好則是收集經典喇叭。Peter還真是個幸福的人,他是如此熱愛音響,一輩子也都專注在設計音響、製造音響,在PMC工廠的長廊裡,擺滿了他喜愛的經典喇叭。從PMC辦公室的長廊望過去,彷彿訴說著喇叭設計的活歷史,而登堂入室進入PMC的聆聽室,內中所展示的自家喇叭,則代表PMC從諸多經典中學習凝聚而成的「當代經典」。

五年前來PMC工廠時,我已經知道Peter平常喜歡收集老喇叭,但是那時候PMC的工廠幾乎都拿來用作生產,沒有地方可以讓Peter好好展示他的豐富收藏,這些經典喇叭都堆疊在原本試聽室入口一隅,Peter也無從介紹起。不過2011年再來PMC,他們在廠房旁邊多租了一處辦公室,把行銷與研發部門搬到這裡,另外設立了一間面積很寬闊的試聽室,作為展示之用,入口的長廊便成為Peter擺放他豐富收藏的最佳場所。當參訪團一行人步入新的辦公室時,最先看到的並不是PMC喇叭,而是許許多多的經典喇叭,一字排開,好生壯觀。

PMC經典喇叭「長廊」,就在辦公室入口處,一字排開,好生壯觀。第一對Quad靜電喇叭是Peter Thomas個人收藏經典喇叭的起點,有著迷人的中頻與通透的音場,Peter說動圈式喇叭花了十多年的時間發展,才追上靜電喇叭的成就。

Peter說他迷上收藏喇叭很久了,早在16歲就開始,而他第一對收藏的喇叭就擺在入口第一個位置:1957年Quad靜電喇叭。Peter說Quad靜電喇叭的中頻表現可說是典範,動圈式喇叭花了許多年的時間才有辦法達到和Quad可以匹敵的中頻表現,可是許多人嫌靜電喇叭的低頻不好,其實靜電喇叭的低頻延伸非常好,甚至比當年許多動圈喇叭還要好。Peter說靜電喇叭的振膜非常、非常的輕,所以很容易推動空氣,再生很好的低頻延伸,用儀器測量就知道Quad真的有很好的低頻延伸。但是因為靜電振膜本身的質量很輕,相對之下振膜所需要「推動」的空氣「質量」就顯得很重,很輕的靜電振膜很難「大力」撼動很重的空氣,所以無法產生足夠的低頻「衝擊力」,如此一來低頻聽起來就「感覺」不夠猛爆,但實際上卻是很乾淨的低頻。Peter詳細地介紹Quad,表情就像看著初戀情人一般,我猜當年Peter花大錢買這對喇叭時,大概也沒想到他會成為設計喇叭的工程師,這筆投資日後竟會成就PMC的事業。

IMF是最早推出傳輸線式音箱的喇叭公司,這款落地喇叭採用四音路設計,搭配KEF B139低音(經典的跑馬場形狀低音單體)、B110中音搭配兩個Celestion高音單體,一個當作高音使用,一個則是「超高音」。Peter說以KEF中低音搭配Celesion高音,幾乎是1970年代的「標準設計範本」。

接下來Peter帶我們看擺在Quad旁邊的IMF喇叭,那是最早期的傳輸線式音箱,四音路設計,採用KEF B139低音(經典的跑馬場形狀低音單體)、B110中音搭配兩個Celestion高音單體,一個當作高音使用,一個則是「超高音」。Peter說以KEF中低音搭配Celesion高音,幾乎是1970年代的「標準設計範本」,這種組合延續了10年左右。因為當年高音單體的頻率響應不夠好,所以要使用兩個高音單體分工合作,工作點不同,一個負責比較高的頻率響應,一個負責比較低的頻率響應,而負責比較低頻段的高音單體也可以分擔一些中音單體的工作負擔。

IMF是最早使用傳輸線式設計的喇叭,內部阻尼採用玻璃纖維,Peter說他在1972年買下這對喇叭,當年價格是800英鎊,但如果以現在的幣值來計算,大約折合15,000英鎊(把通貨膨脹的因素加進去)。我猜當年Peter買IMF的想法和買Quad不一樣,買Quad是因為喜歡音響,當時又是出名的英國喇叭,而買IMF似乎隱含著Peter對傳輸線式音箱的興趣,而這對昂貴的IMF應當是Peter研究傳輸線式音箱的起點,如果用Peter創立PMC至今的成就來看,老IMF真是一筆划算的研究經費投資。

擺在「大箱子」IMF旁邊的是一對很漂亮的書架喇叭,即使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音箱外觀設計還是很前衛,那是停產多年的Gale喇叭,型號是401A。Peter說這大概是他見過設計最漂亮的經典喇叭,內藏8吋低音、5吋中音加上雙Celesion高音單體,果然符合Peter所謂70年代喇叭設計的單體搭配典範。Peter一手摸著Gale喇叭,一邊說這喇叭不但外觀好看,聲音也很好,當年價格也非常的貴,換算現在的價格大約要10,000~11,000英鎊。我們在現場看到的Gale狀況不是很好,外觀有一些發霉,Peter很興奮地說他最近又找到了一對狀況很好Gale,擺在家裡,最近要拿來工廠,然後再找時間整理這對狀況不好的Gale,他說單體沒問題,只是外觀有些發霉,處理一下就可以了。

1977年問世的Gale 401A,設計感十足,當年找來Jon Bannenberg操刀工業設計,而音響技術部份由Billy Woodman與David Lytheh負責,Billy Woodman後來成為ATC老闆,而David Lythe則創立了Volt,設計專業喇叭單體。

PMC大型鑑聽喇叭用的都是Volt低音,外觀雄壯威武,沒想到Volt創辦人David Lythe曾經參與Gale的設計。
咦?難道Peter也是會「以貌取人」來挑喇叭嗎?漂亮當然是因素之一,但Peter解釋這對Gale大概是他聽過最好的密閉式音箱喇叭。PMC一直以來堅持設計傳輸線式音箱,自然對密閉式箱體沒多大興趣,這對Gale和所謂「研究投資」大概扯不上關係,但Peter卻稱讚Gale是他聽過最好的密閉式音箱,看來有些門道。

我問Peter為何Gale的聲音會比其他密閉式音箱要好?Peter說他並不是很清楚,但他認為這和設計者有關,Gale喇叭由兩位設計者操刀,一位是Billy Woodman,後來創立了ATC,而另一位則是後來Volt的老闆David Lythe,這有意思,以前PMC還沒自己設計絲質軟半球中音單體之前,用的是ATC的「饅頭中音」,而PMC的大型鑑聽喇叭(例如BB5)所用的低音單體就是Volt。Peter說喇叭設計的基本原理大概就在那裡,教科書上都有教,可是要怎麼應用在實際的產品上,設計的人很重要,而Peter認為Gale喇叭好聽的原因,不完全是設計的原理,更重要的是「誰設計的」!

Gale當年的廣告很有趣,這對喇叭雖然漂亮,但很難推(密閉式箱體),所以廣告說:「如果您的擴大機不到40瓦,請翻下一頁。(意思是說不用看了)」而Gale 401A不僅獲得CES大獎肯定,還曾經登上日本Stereo Sound封面。

這Gale 401A實在漂亮,我Google了一下,原來這對喇叭真的厲害,1978年獲得CES年度創新設計與工程獎,主事者Ira Gale多才多藝,對設計尤其眼光獨到,當年找來Jon Bannenberg操刀工業設計,這位先生曾就讀雪梨音樂院,為Gale設計喇叭之後,改行設計「奢華遊艇」,例如Oracle的Larry Ellison與富比士創辦人Malcom Forbes的私人遊艇,都是出自Jon Bannenberg的手筆,難怪Gale 401A這麼漂亮,而由念音樂出身的工程師操刀,對聲音的品味自有其獨到之處,更有趣的是,這款經典喇叭竟然和日後ATC與Volt有關,而這兩家公司和PMC也都有關係,我不禁要想,當年英國音響產業執歐陸龍頭,甚至可說是歐洲音響產業的搖籃,原因應該是人才濟濟,而非機緣巧合。


Leak 2075喇叭,約1975年問世,採用特殊的「化學單體」。啊?聽不懂什麼是「化學單體」?Peter說別搞錯了,就是「塑膠振膜」而已,可是當年是很新的材料,所以稱為「化學單體」。
接下來Peter介紹的喇叭,台灣的音響迷應該熟悉,叫做Spendor BC-3,是著名的BC-1前身。一樣是四音路設計,原理和前面Peter所解釋的道理一樣,高音單體要「分工合作」,才能在單體工作的線性範圍之內達到足夠的高頻延伸。Peter說這對喇叭狀況很好,接上擴大機還是能快樂的唱歌,他說早年Spendor為BBC所設計的鑑聽喇叭,中頻表現非常好,尤其是表現人聲最是傑出,Peter解釋在BBC最重要的鑑聽任務要屬廣播,而廣播對人聲的要求特別重視,所以Spendor喇叭也針對BBC的需求在這個部份特別下功夫,也難怪音響迷對這些喇叭念念不忘。

在BC-3喇叭旁邊的是一個大塊頭落地喇叭,分為上下兩截,這也是經典的英國喇叭Leak,型號是2075,大約1975年問世。Peter順手把網罩拆了下來,裡面可真是不好看,上半截裝了三個單體,和1970所謂的「單體配置典範」一樣,用兩個高音加上一個中音,下半截就是大尺寸低音單體。Peter說這對2075所使用的單體都是Leak自家設計製造,很特別,而且早年宣傳很有趣,說2075所使用的高音單體與眾不同,稱為「化學單體」(chemical tweeter),我實在聽不懂Peter講的「化學單體」是什麼?一追問才知道原來是塑膠振膜高音,而塑膠就是「化學合成」,所以稱為「化學單體」。Peter又補了一句:「這好像現在許多人講『鑽石單體』,可是都不是真的鑽石,而是碳化合物振膜。」


中高音與低音採「兩箱式」設計,低音單體還是鋁質振膜三明治設計,當年是很先進的單體,可是這些古董喇叭網罩拆下來以後還真不好看。

Peter伸手在2075喇叭上半截推了一下,他說這款喇叭設計很聰明,讓喇叭上半截可以轉動。咦?怎麼好像B&W Matrix 801,不過Leak好像比M801還早,不曉得誰抄誰?此外Peter指了下半截低音音箱的開口,他說這對喇叭上半截用密閉式箱體,但低音則使用傳輸線式設計,那時候的阻尼物沒有現在這麼進步,用的是棉絮,所以速度聽起來比較慢,可是當年這對Leak 2075已經很不錯了,比前面介紹的幾對喇叭不僅頻率響應更寬,音壓也更強。不過Leak命運多舛,後來被Rank集團收購,這家公司當年也收購了Wharfedale,但Wharfedale現在還健在(老闆也換人了),但Leak卻消失無蹤。

Leak 2075的上半截可以轉動調整方向,咦?B&W M801也是這樣設計的,不知道誰抄誰?

Peter一邊往收藏區的後方移動,排排站的還有IMF TLS-50(1978年問世)、Cambridge喇叭(1973年)與TDL喇叭(1980年),這三對都是傳輸線式設計,最稀有的是Cambridge喇叭,Peter說當年這對喇叭可說是天價,折合現在的價值大約要價13000~14000英鎊。至於IMF與TDL則是傳輸線式音箱早期的代表,設計者是John Wright,早年他在IMF工作,後來自己創立TDL,兩個品牌經典的設計都是傳輸線式音箱。

TDL傳輸線式喇叭透視圖。當年John Wright本來為IMF工作,設計傳輸線式音箱,後來自己創立了TDL,做的也是傳輸線式音箱喇叭。看來Peter收藏IMF與TDL,和他在PMC的研發很有關係。

我想Peter收藏這麼多傳輸線式喇叭,和他研究PMC喇叭關係匪淺。果然,Peter指著其中一對IMF喇叭,他說這對設計最特別,是他唯一看過「密閉式」傳輸線式音箱,Peter輕輕推著低音單體,果然中音單體也跟著動了一下,顯示音箱沒有開口,而且這對IMF喇叭只有一個高音,顯示已經脫離70年代,進入80年代,有性能夠好的高音單體可以使用。Peter說理論上傳輸線式音箱一定要開口,但這對IMF的密閉式設計很有趣,裝上了兩個低音單體,分別位在傳輸線的兩端,Peter覺得很有趣,所以買了回來,但研究之後也僅限於「有趣」,看來密閉傳輸線式音箱沒什麼搞頭。

前面講過的許多70年代經典喇叭用的都是KEF單體,而在Peter的收藏品當中自然也少不了KEF,Peter收藏的是KEF Model 4,他說這是KEF在1980年代最暢銷的喇叭,經典之處當然是「跑馬場」低音單體竟然採用被幅式設計,換句話說,採用三單體的Model 4竟然是二音路設計,而低音不足之處就靠尺寸最大的橢圓形低音單體「被動式」發聲來補足。

KEF Model 4喇叭,Peter說這是KEF在80年代最暢銷的喇叭。

藏在一群落地喇叭後面的還有一個寶,台灣音響迷絕對認得,那就是鼎鼎有名的Rogers LS 3/5a,而且Peter收藏的是早期15歐姆版本。關於3/5A,Peter還透露了一個祕密,其實15歐姆阻抗根本是12歐姆,而11歐姆則是8歐姆,看來Peter對LS 3/5a也是「知之甚詳」。他說3/5A的設計其實有很多妥協,但也有很多巧妙之處,譬如為了讓密閉式喇叭好組裝,3/5a把所有元件都裝在前障板上,但安裝之後前障板卻「陷入」音箱裡面,而音箱周圍突起的部份會造成繞射,影響聲音,尤其高音影響最嚴重,所以工程師在3/5a的高音周圍貼上吸音棉,還在高音單體上面加了「金屬罩」,用來提升擴散性。注意到Peter解釋這件事情的關鍵處了嗎?PMC的喇叭當中像是AML1(現在是AML 2)與BB5,高音單體上面也有金屬罩,設計原理和3/5a所使用的方法異曲同工。

15歐姆版本的早期Rogers LS 3/5a,應該大家都認識。

在PMC「經典喇叭收藏」長廊的盡頭,也是Peter收藏當中最特別的一對,那就是Spendor BC-1。這「最特別」可不是我講的,而是Peter說的,因為這對BC-1是Spendor早年為BBC設計鑑聽喇叭的原型機(Proto Type)外面想買也買不到。講到這裡,我馬上追問Peter:「這對BC-1既然是『原型機』,究竟怎麼弄到手的?」Peter很神祕的笑了幾聲,他說:「這是祕密,不可以說。」臉上卻堆滿了微笑。

Peter說BC-1經典之處在於中頻的音質音色,Peter說在BC-1之前,靜電喇叭(幾乎講的就是Quad)的中頻可說是最好的,許多人認為沒有任何動圈式喇叭可以比Quad靜電喇叭的中頻還要好聲,但BC-1僅採用兩音路分音,卻能發出與Quad相比擬的中頻,此後動圈喇叭在中頻段的表現可以和靜電喇叭平起平坐了。


從事喇叭設計超過二十年,在錄音與音響專業領域超過三十年,Peter Thomas對喇叭的熱情,從這些數十年累積的經典喇叭收藏品,可以窺見。每一對喇叭Peter都如數家珍,細數喇叭設計背後的故事,Peter自己是PMC的首席工程師,而他也從前人的智慧中汲取經驗,創造PMC的喇叭王國。

廠商資訊

進口總代理:瑩聲
電話:(02)2805-3569
網址:www.jadex.com.tw

廣告
[試聽報告] 小尺寸有大馬力-試聽PMC Twenty 22書架喇叭
Twenty系列的問世,似乎可以感覺得到PMC的市場風向有些變化,最重要的改變就是:PMC喇叭變漂亮了!以編輯部拿到的Twenty 22為例,箱體看起來還是方方正正,但多了向後的傾斜角度,木箱邊角削切乾淨俐落,更顯高級傢俱的質感...《 全文

[專題報導] PMC原廠之旅-走訪PMC生產全歷程
2011年參訪PMC原廠,是PMC二十週年紀念活動的第二場重頭戲,結束在O2廣場與Radison飯店的產品發表會之後,第二天在PMC的安排下,來自全球各地的代理商、經銷商與音響媒體等,搭乘巴士從倫敦啓程前往PMC工廠所在地魯頓(Luton)...《 全文

[專題報導] PMC原廠之旅-Fluid Mastering Studio的PMC
此番前往英國PMC原廠參訪,主要的根據地在倫敦,因地利之便,在驅車前往PMC工廠之前,我們先到位於倫敦的Fluid Mastering Studio參觀,看看PMC在錄音室的實際應用例子。...PMC的家用市場在若干程度上也是因為其「專業度」,打開了知名度... 《 全文

[專題報導] PMC原廠之旅-傳輸線式喇叭的奧祕
[專題報導] Peter Thomas感性談創業歷程-PMC二十年精彩回顧
[專題報導] PMC二十週年代表作-全新TWENTY系列剖析
[專題報導] 英國PMC原廠之旅-O2廣場盛大舉辦紀念派對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