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7發表,已被閱讀 182,627 分類:專題
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二) 「我不在音響室,就是在前往音響室的路上。」這是家裡音響系統升級後的新生活寫照。

音響新生活.我的!

辦公室有一間音響室,剛換了新的參考喇叭Dynaudio Contour 60,家裡的音響系統也升級了,升級的關鍵器材就是喇叭。上了班,我到音響室,下了班,我回到另一個音響室,所以,只要我不在音響室的時候,就是在前往其中一個音響室的路上。以前我上班認真「聽音響、寫音響」,下了班輕鬆「聽音樂、寫音樂」,在音樂與音響的世界當中自在遨遊,所以家裡面傾向用小系統,公司用的則是大系統,但是兩邊都換成大系統後,聽音樂的工具更加精進,聽得也更仔細、更入神。

話說Merging NADAC進駐之後,我知道該換喇叭了,因為DAC的能力大幅精進,讓Chartwell LS 3/5與JK Audio PM10號角都變得更好,可是我更能聽出小型喇叭的限制,對大型喇叭的渴望更高。當然,我這幾年用小系統的時候,為了「強化」小系統的能量,中間也加入不少「生力軍」,譬如用NuForce Reference 18的大功率來壓榨出小喇叭的音樂能量,又像是從NBS Black Label 2,再換到NBS III,這些都是強化系統的大力丸,也都讓系統有所進步,可是Merging NADAC讓我清楚知道,一定要開始尋找新的參考喇叭,升級到真正「全頻段」的音響系統。


要找到低頻延伸至20Hz的喇叭

「全頻段」的標準在哪裡?很簡單,低頻可達20Hz!咦?怎麼不說高頻呢?唉,音響最貴就是低頻,高頻延伸要到20kHz一點都不難,而人耳的聆聽頻率僅有20Hz~20kHz,如果用這個頻率響應範圍定義全頻段,那麼我只需要找到可以在「聲學物理規格」上可以達到20Hz的喇叭,那就是我尋找的標的。

接觸音響這麼多年,我很快地在腦中搜索一遍熟悉的品牌,同時考慮空間大小可以容納的喇叭尺寸,我最後縮小範圍,想到幾個標的,然後在這一年的時間當中,分別安排試聽。我需要一對落地喇叭,頻寬可達20Hz~20kHz(超過當然更好),尺寸不能太大,地板佔用面積大約一張LP大小,外觀要好看,至少老婆那關能過,准許讓我把喇叭擺進家裡面。

進入試聽名單的喇叭有哪些?Elac FS 407/FS 409、YG Acoustic Hailey、Focal Sopra 2、Dynaudio Contour 30/60、PMC MB2i、Sonus Faber Amati Futura、Martin Logan Impression ESL 11A......,其實我心裡面想到的名單更長,但是我必須要按部就班地試聽,就這樣,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我找到答案,結果是Wilson Audio W/P Sasha 2!


學生時代就起心動念

為什麼是W/P Sasha 2?其他的喇叭不夠好嗎?不,我列舉出來的喇叭,每一款都有讓我心動之處,像是Elac的JET 5氣動式高音,音樂能量強勁且細節通透,又像是Sonus Faber Amati Futura,工業設計就像是喇叭中的藝術品,而且我確定老婆一定會喜歡。Martin Logan使用全透明的靜電振膜,擺在家裡既好聽又好看。YG Acoustic的Hailey在鼎捷聽過,動態之猛可說驚人,而Focal Sopra 2的鈹高音也很吸引我,聲學物理性能非常好,可是我最後選擇了W/P Sasha 2,並不是其他喇叭不夠好,而是W/P Sasha 2更吸引我,那是從學生時代就開始的夢想,等了二十多年終於有機會圓夢。

早年愛讀音響雜誌,買不動音響器材總可以看雜誌望梅止渴。看蔡克信醫師使用WATT書架喇叭配Entec低音柱,為了把喇叭搞得好聽,眾人吃盡苦頭,爾後Wilson Audio推出Puppy,專門用來搭配WATT,這才變成Watt & Puppy。許多人問主事者Dave Wilson,怎麼中高音兩路稱為WATT,而負責低音的喇叭稱為Puppy,可愛的名字卻是兇猛的低頻,一點都不合道理?人家怎麼說?命名就是這樣啊!哪有什麼道理?

我開始關注WATT & Puppy大約是在第三代,然後第五代WATT & Puppy我也相當注意,主要是讀到日本Stereo Sound的報導,還有評論員開始使用,還說是一對「很神經質的喇叭」。WATT & Puppy第六代我印象不深,似乎沒聽過,但產品很快就進入第七代,而這款WATT & Puppy最能勾起我的購買慾望,可是那時候買不起,只能讀雜誌望梅止渴。就這樣,我看著它一路進化到第八代,再進化到第九代改名W/P Sasha、第十代的W/P Sasha 2。您看,這一等超過二十年,我才終於圓了學生時代的音響夢。


Convergent Synergy Tweeter真迷人

第十代的W/P Sasha 2與之前的WATT/Puppy有什麼重大改變?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從鋁鎂合金振膜變成絲質軟半球高音,就是這一個改變,讓我無法自拔。奇怪了,絲質軟半球高音雖好,可是頻率響應不會比鑽石高音、鈹高音還好,甚至鋁鎂合金振膜、鋁質振膜的頻率響應,都可以超越絲質軟半球高音,為什麼Wilson Audio這一項改變這麼吸引我?因為我要的不是單純測試的頻率響應,而是能調和出音樂性的頻率響應,而Wilson Audio做出此一重大更動的說法,挑動了我的購買慾。

貴金屬振膜與絲質軟半球高音是很好的對比,金屬振膜代表「硬」,絲質軟半球高音就是「軟」,硬振膜的高頻延伸超過極限之後,衰減得很快,絲質軟半球若是從技術規格來看,頻率響應延伸比不上金屬硬振膜,但是衰減卻相對平緩,比較自然。Wilson Audio第一次換用所謂Convergent Synergy Tweeter,用在旗艦喇叭Alexandria XLF,那是Dave Wilson在維也納金廳欣賞音樂會後,深受感動,回國之後不斷測試新的高音單體,尋求當時所聽到的美聲,最後才開發出這款向Scan Speaks訂做的絲質軟半球高音。繼Alexandria XLF之後,新款Alexia、W/P Sasha 2與Alexx,全部都使用Convergent Synergy Tweeter。

使用Convergent Synergy Tweeter的關鍵,並不是單純為了高音的自然延伸,更重要的是高音單體向下延伸的能力。很多人看到高音單體,只關心高頻延伸有多高多寬,卻忽略了高音單體必須與中音單體銜接,如果高音單體向下延伸頻寬的能力不足,就會造成中音單體在較高頻段的工作負擔,要求中音單體發出漂亮的中高頻段,那麼關鍵的中頻段就很難兼顧,如何讓兩者相輔相成,關鍵在於選擇「向下延伸能力」夠好的高音單體,讓中音與高音工作頻率響應緊密無縫連接。

更為複雜的箱體設計

W/P Sasha 2還有一項相當重大的改變,就是喇叭箱體結構更複雜了。以往WATT & Puppy的喇叭箱體,上半截是上窄下寬的梯形,前障板向後傾斜,取得時間相位修正,箱體設計線條簡單俐落,可是到了W/P Sasha,上半截的結構就比較複雜些,而W/P Sasha 2更為複雜,更接近Alexandria XLF、Alexia的設計,讓高音與中音單體的排列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呈現寬夾角設計。為什麼要把箱體做得這麼複雜?只為了一件事情:時間相位修正。

Wilson Audio在2017年推出超級旗艦喇叭WAMM Master Chronosonic,Dave Wilson為自家喇叭拍了一部宣傳影片,其中最關鍵的一句話,我認為可以成為音響產業的「至理名言」,那就是「所有事情都與時間有關!」(Everything is about time!)我反覆思索這句話的意義,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是Dave Wilson設計喇叭一輩子所要達到的目標,不斷地摸索去調整出正確的「時間」。Wilson Audio的每一款喇叭,都藏著時間相位準確的設計,還有微調時間相位的方法,越高等級的Wilson Audio喇叭,可以調整的方法就越多,越能夠在不同的聆聽環境當中找出最準確的設定。


時間比頻率更重要

真的,時間像為絕對比頻率響應更重要!我越想越覺得有道理,雖然我們現在把聆聽音樂當作耳朵的享樂,但是千百萬年人類的演化,聽覺的功能並不是用來享樂,而是為了保命,所以頻率響應高低並不是保命必要的功能,而是時間相位的分辨。

講時間相位好難懂,讓我們講簡單一點,時間相位的變化,讓耳朵可以分辨物體的方位,假如原始人站在荒野當中,聽見老虎從左後方襲來,肯定馬上往反方向逃跑,假如耳朵沒有準確判斷老虎的方位,那麼這位原始人就要被老虎吃掉了。我不知道有多少原始人因此命喪虎口,但是感謝他們的犧牲,讓物種演化推進,耳朵不斷進化對時間相位的敏感度,到現在我們的耳朵對於最精微的時間相位變化,能夠擁有超越測量儀器的精確度。

但是也因為人耳對於時間相位超級準確的敏感度,讓我們清楚地辨認真實樂器的演奏,與音響系統重播之間的差異。譬如在台北晶華酒店(拍電影「露西」那間),中庭經常有現場爵士樂演出,沒有樂團演出時,播放的是輕柔的爵士樂。每一次我走進飯店大廳,遠遠地從中庭傳來音樂,我都能清楚地辨認究竟是樂團演出,還是飯店的音響在唱歌,這並不是因為我的耳朵特別靈敏、特別好,其實所有聽覺能力正常的人都可以清楚辨認,而且可以反覆重現的體驗,答案就是時間相位的誤差,讓我們可以清楚辨認究竟是真實樂器在發聲,還是音響播放出來的音樂。

足以名留青史的設計理念

Dave Wilson這句:「Everything is about time!」,絕對是音響設計的金科玉律,光是這一句話就足以讓Dave Wilson名留青史了!

我想不出比這件事情更關鍵的設計理論了!從單聲道進化到兩聲道,兩支喇叭的時間相位變化,產生了3D音場的立體感,而我們必須對喇叭擺位斤斤計較,為的也是找出喇叭在空間當中最恰當的「聲音傳遞時間」,可是多音路喇叭的設計,高中低頻傳遞的速度不同,所以喇叭前障板可以透過特定角度的傾斜,取得時間相位的機械修正。

不用傾斜角度,而採用平面直立設計的喇叭,一樣可以做時間相位修正,靠分音器的被動元件也能調整,所以不是只有Wilson Audio這類傾斜角度、複雜箱體的喇叭才具備時間相位修正,有些是藏在分音器裡面做修正。但是Wilson Audio把喇叭箱體設計成可調整的模組,是透過精確計算聆聽位置與喇叭的距離,在聆聽現場微調,讓喇叭對準聆聽位置,調整到最佳時間相位修正設定。換句話說,簡單傾斜前障板角度或是利用分音器修正的喇叭,都有準確的時間相位聆聽點,但是不能因應聆聽空間改變,W/P Sasha 2透過傾斜角度的調整,則讓最佳聆聽位置可以隨使用者的空間作微調。


加價選台灣限定保時捷特殊色

既然決定要買W/P Sasha 2,立馬找代理商詢問。我挑的顏色是特殊色,而且是台灣限定對照Porsch Panorama特殊色(Mahagoni Metalic),有點像深咖啡色,但內藏金屬銀粉,打光打得漂亮,可以看見閃閃發亮的層次感。

其實本來我只想買黑色標準色,可以省一點錢,但是代理商拿出手機開手電筒一打光,黑色把光都吸乾了,看起來頗為暗沈,而Panorama特殊色一打光,色板閃閃發亮的模樣,真是漂亮,腦海裡馬上浮現一幅Mahagoni Metalic色彩的W/P Sasha 2擺在家裡的樣子。中招了!好,加價挑選特殊色!

周到又細膩的安裝服務

訂了喇叭,約好時間,W/P Sasha 2大約六月底來到我家,好了一番勁才把喇叭弄進二樓起居室。當然,代理商服務非常周到,年輕人把所有重活粗工都搞定,我不費勁,只是看他們搬運組裝覺得很費勁。W/P Sasha 2總共三大木箱,低音部份佔了兩大箱,中高音書架喇叭模組裝在一箱,拆箱之後搬上二樓,開始組裝。您看懂了嗎?要把W/P Sasha 2搬上二樓真的是費力辛苦的工作啊。

Wilson Audio的喇叭全部是鋼琴烤漆,為了避免運送過程因為摩擦損及光可鑑人的烤漆,喇叭外表貼了膠膜,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撕去膠膜,帶著白手套撫摸撕掉膠膜的喇叭,感覺是否有殘膠,假如有殘膠就必須使用特殊清潔劑,以超細纖維軟布擦拭去除,這些都是Wilson Audio代理商的服務。整個拆卸、搬運、組合用了大約30分鐘,可是擦拭喇叭耗費了一個多小時。

W/P Sasha 2「預設」的低音箱體,底下裝的是輪子,方便用家移動調整擺位,調整到位之後使用Wilson Audio專用迷你起重機,把W/P Sasha 2抬起來,再把腳釘裝上去。我對W/P Sasha 2的調整充滿想像空間,所以要玩的擺位很多,不急著讓W/P Sasha 2落地,所以輪子暫時保留。當然,裝著輪子的W/P Sasha 2,低頻部分清晰度會有若干影響,但我不在意,等我把心裡面設想的擺位都玩過,再請代理商來幫我安裝腳釘也不遲。


需要時間讓喇叭醒過來

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W/P Sasha 2裝好了,大致對齊擺放,喇叭線接妥,可以開聲了。CD裡面剛好是慕洛娃的「巴哈小提琴奏鳴曲」,好失望啊,小提琴聽起來又乾又澀,但這是正常的表現,我知道這對W/P Sasha 2喇叭從運送到入倉,好久沒唱歌了,需要一點時間開嗓,我也還沒有設定好位置,失望是正常的,但我相信W/P Sasha 2的實力,代理商的同仁裝好之後,接下來就是總編音響實驗室的工作,誰說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勝敗乃兵家常事,要是W/P Sasha 2送到我手上還搞不好聽,那總編不要當了。

送走了代理商的年輕人,馬上飛奔至二樓起居室,看看我需要多少時間搞定W/P Sasha 2。關於音質音色的部分,剛剛拆箱的W/P Sasha 2的聲音還沒開,不去管它,就放著讓它唱歌,我要先搞定喇叭擺放位置。不濟事的慕洛娃趕緊收起來,換上卡拉絲,「Pure」精選輯是2014年重新Remaster的版本,裡面有許多單聲道錄音,靠著單聲道錄製的卡拉絲,拿來定位人聲置中最快。腳上裝輪子的W/P Sasha 2很好移動,原本的位置比較貼牆,稍微往外移動,左右間距逐漸拉開,不做Toe-in,好,卡拉絲在正中央唱著「聖潔的女神」,合唱在背後應和,初步調整完成,不到半小時,這W/P Sasha 2真好調,可是為什麼以前Stereo Sound說它是頗為神經質的喇叭呢?

卡拉絲唱完,W/P Sasha 2逐漸甦醒了,中高頻的溫潤甜美越來越漂亮,我才唱半小時歌啊,沒想到W/P Sasha 2這麼快就醒了,不過低頻還有些溫吞,來個猛烈的音樂讓W/P Sasha 2運動一下吧!該請出麥可傑克森了,搖滾天王的錄音完全不計成本,搬出來的都是最棒的錄音效果,聽「Dangerous」摔破玻璃的開場,猛爆的電音低頻襲來,W/P Sasha 2的低頻段量感足以把我的聆聽空間塞得滿滿的,甚至還有點超過,趁著白天鄰居還沒下班回家,用力猛操W/P Sasha 2,低音單體微微地跳動著,越是猛操,W/P Sasha 2的低頻越是猛爆。

一個小時過去了,W/P Sasha 2大致上醒過來了,我興奮地開始聽各式各樣的曲目,終於,在自家的音響聆聽空間當中,我找到了20Hz的低頻延伸,關鍵不在我能不能聽見20Hz,或是我所播放的音樂有沒有到20Hz,而是中低頻段的飽滿厚實程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播放低頻沒有那麼多的音樂,W/P Sasha 2增添了中頻段與中低頻段的飽滿厚實,強化了音像實體感,鋼琴不僅有趨近真實的形體,而且中高頻的細節清晰通透,小提琴的能量感更集中、音像更凝聚、更有音樂的真實存在感。我知道,過去我必須靠一點想像力補足的音樂,現在全部變成趨近真實的樣貌了。

就這樣,我一路聽音樂從下午到晚上,從巴哈開始(有點失望),到卡拉絲與麥可傑克森(很不搭的對比),然後聽魯賓斯坦的「蕭邦第一、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舒曼龐大又浪漫的「鋼琴協奏曲」、到貝多芬的「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最後停留在蕭邦的夜曲,享受與W/P Sasha 2的初夜。誰還沒上場?馬勒?不要那麼心急,等一陣子再來狂考W/P Sasha 2,先讓喇叭好好熟化啊!


重新開啟總編的學習之旅

越是拿不同樣貌的音樂來聽,W/P Sasha 2越能給予音樂對等的回應,在喇叭進入家中約莫一個月的時間,我聽音樂的時間越來越長,忍不住把熟悉的音樂一張張重新拿出來聽,重新認識藏在其中的美好音符。還在熟悉W/P Sasha 2,邊聽邊調整擺位,唱了一個多月的W/P Sasha 2,越來越進入狀況,而W/P Sasha 2讓我瞭解到過去我的音響經驗,真的還沒有到足夠的高度與視野。

在聆聽與搭配的實驗當中,我重新開啟了自己的學習旅程,透過W/P Sasha 2,聽見更深刻的音樂感動,聽見更多演奏者在錄音中所要表現的情緒,鋼琴演奏家如何小心翼翼地控制著觸鍵起伏,指揮如何用心控制樂團的行進,展現強與弱的對比,又如何帶著樂團漸強、漸弱。所以,在「總編的音響實驗室」當中,我準備用W/P Sasha 2這項新工具,找尋音響搭配的各種可能性。

W/P Sasha 2聊完了嗎?別急,這是開始,音響好玩的事情還多著呢!

☛☛更多的總編的音響實驗室 特輯
都是Merging惹的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一)
夢想成真的W/P Sasha 2-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二)
我的第一條Transparent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三)
編輯部選擇Dynaudio Contour 6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四)
一夫當關的Diablo 30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五)
VTL與Wilson的絕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六)
千挑萬選YBA CDT45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七)
Siltech與我-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八)
Siltech Triple Crown電源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九)
認識丹麥Vitus Audio-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十)

器材規格

型式:三音路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使用單體:1吋Convergent Synergy絲質軟半球高音×1,7吋中音單體×1,8吋低音單體×2
效率:91 dB @ 1W, 1m, 1k
阻抗:4 ohms(最小2 ohms @ 80 Hz)
頻率響應:20 Hz – 22 kHz +/- 3 dB
尺寸:1,117×355×540 mm(高×寬×深)
重量:89.3 kg
建議售價:1,500,000元/標準色版
進口總代理:鴻機國際貿易實業有限公司
電話:02-27413030
網址:www.everestaudio.com.tw

廣告
[專題報導] 獻給David A. Wilson-Wilson Audio發表新一代Sasha DAW
這對Sasha DAW是Wilson Audio獻給創辦人David Andrew Wilson的喇叭。 Wilson Audio非常重視這款產品,他們在10/25日全球同步發表,接著由公司執行長Daryl Wilson偕同國際行銷經理Trent Workman全球走透透...《 全文

[試聽報告] 超越期待的音樂規模-新憩地聽Wilson Audio Sabrina
Sabrina是目前Wilson Audio尺寸最小的落地喇叭,比它大一點的有Yvette,這兩款像是姐妹款式,兩者都是單一喇叭箱體的設計,更高一級的W/P Sasha 2與Alexia 2,就是兩個喇叭箱體獨立的設計,更高階的Alexx、Alexandria XLF與WAMM...《 全文

[專題報導] 我的第一條Transparent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三)
知道Transparent的AES/EBU有三個等級,價錢當然就分三個等級,我問代理商應該選哪一款,答案很直接,當然就攻頂了!怎麼不給我一點機會掙扎呢?我本來想從Premium等級聽起,再決定是不是要向上衝,沒想到答案是「直攻」Reference XL...《 全文

[專題報導] 都是Merging惹的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一)
[新聞] Dave Wilson的靈感-WAMM Master Chornosonic
[新聞] 風姿綽約的瑞士品味-Nagra Classic DAC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