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4發表,已被閱讀 201,040 分類:專題
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三) 當我下訂Merging NADAC的時候,就知道麻煩會接踵而來,音響系統牽一髮而動全局,一部超強的DAC加了進來,什麼東西都對了,也什麼東西都不對了。


跟了我多年的數位好朋友

初裝上NADAC,我搭配的轉盤是跟了我好多年的North Star Design,這部Model 192 II CD轉盤陪我征戰多年,DAC則從同品牌Model 192 II換成USB DAC 32,一樣還是North Star。這套數位訊源是非常超值的組合,我知道還有許多比North Star厲害的CD轉盤與DAC,但是價錢大概要比這套組合貴了至少兩、三倍,所以即便在這些年寫音響評論的歷程當中,遇見許多比North Star Design厲害的數位訊源,這套數位訊源依然堅守崗位,就是因為太超值了,讓我可以安心聽這麼多年,要知道,Model 192 DAC II當年可是把我手上那部Mark Levinson No.36 DAC換下來的器材,而且價格還遠比No.36便宜,您說超值不超值。

當Merging NADAC加入音響系統之後,USB DAC 32就被冷落下來了,我不敢說打入冷宮,可是DAC在音響系統當中畢竟是「一山不容二虎」,NADAC接上去了,USB DAC 32只好擺在一旁積灰塵,但是Model 192 II CD轉盤還是頭好壯壯,用AES/EBU連線,搭配Merging NADAC來聽,Model 192 II還內建SRC昇頻功能,一樣可以把44.1kHz的標準CD訊號,昇頻至192kHz,餵給NADAC。

我說什麼都對了,又說什麼都不對了,現在又是哪裡不對勁?數位線!


該換數位線了

使用North Star CD轉盤與DAC時,最好的數位傳輸選擇不是AES/EBU,而是I2S,這是North Star的特異功能,I2S介面的連接線就像網路線,原廠隨附,效果很不錯,所以我就沒有使用AES/EBU,但是現在NADAC和North Star不是同一國,所以沒有I2S的數位輸入,而我最好的選擇就是AES/EBU。

為什麼AES/EBU會是最好的選擇?許多發燒友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數位介面的選擇大致有四種,分別是AES/EBU、BNC、同軸與光纖,假如要我給個簡單的答案,那麼比較好的選擇是AES/EBU與BNC,同軸與光纖比較不推薦。可是總編給這樣的答案,究竟道理在哪裡?

AES/EBU的縮寫代表美國音響工程協會與歐洲廣播聯盟,命名如此,代表這個數位介面是兩個機構共同認可的標準,阻抗設定為110歐姆,AES/EBU的介面可以有效抵消外界干擾的影響,也能做長距離的傳輸,您看,錄音工程師多麽需要這樣的標準,數位線可以拉很長,現場錄音才能對應許多麥克風的連線設定,而且還不怕外界高頻數位噪訊的干擾。



而BNC介面與同軸的阻抗是75歐姆,Jitter時基誤差很低,但是傳輸距離不能太長,會劣化音質。至於光纖輸入,建議您不要使用,因為光纖雖然傳輸頻寬很大,且傳輸損耗極低,適合超長距離傳輸,但是因為光纖端子的品質不佳,或者DAC本身的光電轉換模組品質不夠好,會造成更大的時基誤差。

了解數位介面的優劣,用Model 192 II轉盤搭配NADAC時我當然要選AES/EBU,從收納箱裡面翻箱倒櫃,找出多年前用的TcM AES/EBU線接上,糟糕,又什麼都不對了,這條線已經有十多年歷史,我把線拔下來看,端子表面略有氧化,拿出超細纖維布,噴一點端子活化溶劑擦拭,恢復端子金屬接點的活力,再插上去,好一點,可是並沒有達到我的標準,我知道,這條AES/EBU該換了。問題是:換誰?

腦袋迅速掃描一遍品牌,這次要往上衝了,Siltech、Transparent、MIT這三個字最先浮現,然後是Nordost、Crystal Cable、Jorma Design......。唉,我怎麼想起了Jorma Design?2017年到慕尼黑音響展,這才知道主事者Jorma Koski不久前過世,2016年圓山音響展上我們才見面聊得很開心,他跟我說最近換了Tesla Model S,在瑞典飆車飆得很開心,怎麼隔一年我來慕尼黑,人就走了?


想換換口味

光想個AES/EBU數位線,都能想到感傷的故事,我不該岔題,再回到數位線的選項,我自己使用的USB線是Siltech Golden Universal,也是Siltech旗下最高等級的USB線,該換個口味了,MIT與Transparent都是美國品牌,兩者都以「黑盒子」著名,不過Transparent的數位線倒是沒有任何黑盒子,好奇心勾起來了,為什麼數位線不裝黑盒子呢?

打電話給代理商詢問,Transparent旗下的數位線分為三個等級,由高至低分別是Reference XL、Reference與Premium,再往下走更為平價的High Performance與Preformance系列,就沒有AES/EBU,也沒得選,要到入門款的Performance與HIgh Performance系列,才出現光纖與網路線的選項。這是什麼意思?代表Transparent很清楚,進階的應用就是要選AES/EBU,入門產品不需提供要這種高階規格。

知道Transparent的AES/EBU有三個等級,價錢當然就分三個等級,我問代理商應該選哪一款,答案很直接,當然就攻頂了!怎麼不給我一點機會掙扎呢?我本來想從Premium等級聽起,再決定是不是要向上衝,沒想到答案是「直攻」Reference XL。好吧,朋友認識很多年了,相信代理商的判斷。



第一次擁有Transparent就攻頂

這是我第一次買Transparent線材,精緻的紙盒包裝看起來很有質感,這Reference XL數位線有點硬度,但也不至於難以彎曲,安裝並不困難。研究了原廠的資料,網站上的文字寫得非常驚人,但是我認為大多數人看過之後,會覺得Transparent「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譬如Transparent在網站上介紹Reference XL,說這條數位線:「應用最新的技術突破,達到任何數位線從未達到的音樂純度與輕鬆感。」而且遠勝過自家Reference數位線,還說Reference XL具備「超低底噪」,聲音比任何他們測試過的數位線都還要好。您說,這不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嗎?

文字人人可寫,解讀各自不同。剛讀這些文字,覺得相當「行銷」,而且是為了行銷而行銷,可是越是一字一句斟酌下去,越能了解Reference XL的技術內涵。不就是一條數位線,阻抗做成110歐姆就合乎規格了,還有什麼技術內涵可言?事實上Transparent所寫的宣傳文字,除了行銷用語之外,其他每一段話都有很高的技術含金量,只是輕描淡寫帶過,畢竟那是Transparent做出好產品的關鍵技術,不能講得太清楚。

數位線傳輸的當然是數位訊號,阻抗特別規定AES/EBU為110歐姆,S/PDIF為75歐姆,代表阻抗值對數位線來說非常重要,假如阻抗不穩定,那就像是高速公路蓋得不直,彎彎曲曲,塞車就會發生在彎曲之處。要怎麼把數位線的阻抗做得恆定均勻?外部的隔離批覆非常重要,必須做得非常均勻,也就是數位線材外部的電介質材料、批覆技術、阻抗匹配、屏蔽、端子,全部都要注意,而關鍵的導體部分則是另一項技術關鍵。


看不懂的電介質材料技術

Reference XL所使用的電介質材料稱之為「Advanced Expanded Foam Technology」,這個專有名詞有說等於沒說,看起來很厲害,但是完全看不懂技術內容是什麼。電介質的功能是什麼?就是維持均勻的阻抗,Transparent採用了他們最新研發的先進技術,但是技術內容是什麼,Transparent不講。當然不能講啊!講出來不就給別人學去了?此外,Reference XL的平衡端子使用Transparent設計訂做的新版本,端子使用鍍金XLR接點,而且新的端子改變了與導體連接的方法,藉此進一步降低噪訊。

恆定阻抗與降低噪訊的技術層次,在Reference XL達到了新的高度。在導體的使用上,Reference XL與Reference都使用OFHC無氧銅,不過Reference XL的導體線徑更粗,兩股實心OFHC導體精確絞繞,利用此一結構降低噪訊。比Reference更粗的導體,代表Reference XL的導體表面積比Reference更大,根據集膚效應的原理,訊號幾乎走在導體表面,Reference XL倍增的導體表面積,代表數位訊號所走的高速公路比以前更寬、更大。

Reference XL的數位高速公路拓寬了,同時還要讓訊號有平直的高速公路可走,所以Transparent強調「打磨」(polished),代表他們家雖然用的是OFHC無氧銅導體,Transparent還讓導體經過打磨的程序,讓OFHC導體表面光潔無瑕,等於把數位訊號所走的高速公路,不僅是寬,而且要平,這樣才不會拖慢傳輸速度。


絕對是知易行難的技術秘訣

看懂Transparent的「江湖一點訣」了嗎?選擇優質OFHC粗線徑實心導體,表面仔仔細細慢工拋光,精確絞繞平衡結構導體,OFHC外層使用麥拉薄膜屏蔽,外層加上Advanced Expanded Foam Technology,確保阻抗恆定110歐姆,然後裝上Transparent自家設計的鍍金端子,這條Reference XL就大功告成了。

就這麼簡單嗎?這可是知易行難的水磨功夫啊!不要看Transparent吹捧自家Reference XL有多好的文字,要去看輕描淡寫透露的技術內涵,仔細思考,就知道Transparent有多厲害。想打磨導體?要怎麼打磨?如何打磨才不會在過程中讓OFHC因為空氣接觸產生額外的氧化?精確絞繞要用什麼機器?角度要如何設定?那個聽起來很厲害的Advanced Expanded Foam,根本看不出是什麼材料?特殊的端子加工技術,如何能降低導體與端子接觸面的噪訊?每一件事情講得輕輕鬆鬆,實際上每一個部分都藏著Transparent不為人知的技術秘訣。

遠遠超過預期的升級效果

換上Reference XL,大約在Merging NADAC到手兩個月,我還沒決定要換什麼喇叭,先換這條關鍵的AES/EBU數位線再說。說了那麼多Reference XL的技術內容,自己也是深思熟慮買下它,換上去效果如何?超級!我本來就預期聲音會比較好,可是Reference XL遠遠超過我的預期!

原本我嫌棄舊線,主要是因為中高頻段似乎帶著些粗糙的質感,而且因為線材用得久了,我按壓線身會聽到若干噪訊,代表舊線內部的結構有老化現象,屏蔽與絕緣效果都變差了,所以決定要換掉用了十多年的舊線。可是Reference XL一上去,滑順綿密的中高頻質感,簡直讓我不敢相信,通常我會覺得差異變化比較大的線材是類比線材,像是電源線、喇叭線與訊號線,尤其是通電量越大者變化越大,可是數位線通過的只有微弱的訊號,這條Reference XL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

難以置信嗎?我不怪您,因為我剛聽到的時候也不敢相信,還好我沒有去選入門款的Premium,那有可能會覺得Transparent不過爾爾,也不會來是最高階的Reference XL,但是我現在直接攻頂,這Reference XL馬上讓我聽見攻頂的快感。


裝了就像沒裝


當我還在用Chartwell LS 3/5的時候,Reference XL所帶來的好處主要在中高頻段,細節呈現更豐富也更自然,我幾乎聽不到數位訊號的粗礪感,高頻延伸尾韻細膩漂亮,小提琴延伸的泛音油光水滑,帶著健康明亮的光澤,卻不會過度刺激。而且我幾乎聽不見Reference XL的聲音個性,裝上去就像沒裝一樣,聽感變得非常自然又輕鬆。

在Chartwell LS 3/5上面當然聽不到厲害的低頻,要等到換上W/P Sasha 2的時候,我才感受到全頻段的好處。Reference XL的效果好在哪裡?叫做「幾乎感受不到他的存在」!我真的說不出這條數位線的聲音是什麼,我只需要關注在音樂上面,去聽見錄音本身的樣貌,去關注演奏者的神情,去體會作曲家的用意。


開啟新階段的音響學習

要不要舉幾張CD做例子?不了,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並不是音響評論,這是我自己決定的音響學習課程,在Hi End音響的世界裡,還有許多我所未知的領域,等著我去征服、開拓,藉此拉開我的音樂視野。在十多年的累積當中,我有許多器材陪伴,學習到不少東西,North Star Design、Electrocompaniet EC 4.8前級、Nu Force Reference 18後級都讓我吸收不少知識,現在我要向上攀登,新加入的Reference XL與W/P Sasha 2,告訴我可以學習的事情還很多,


☛☛更多的總編的音響實驗室 特輯
都是Merging惹的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一)
夢想成真的W/P Sasha 2-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二)
我的第一條Transparent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三)
編輯部選擇Dynaudio Contour 6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四)
一夫當關的Diablo 30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五)
VTL與Wilson的絕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六)
千挑萬選YBA CDT45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七)
Siltech與我-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八)
Siltech Triple Crown電源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九)
認識丹麥Vitus Audio-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十)

器材規格

型式:數位線
端子:RCA、XLR
參考售價:洽代理商

進口總代理:鴻機國際貿易實業有限公司
電話:(02)27413030
網址:www.everestaudio.com.tw

廣告
[專題報導] 都是Merging惹的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一)
因為透過NADAC,我可以聽到更多以前沒有察覺到的音樂細節,更進一步接近錄音現場,可是要等到Sasha 2一起加入,我才從「彷彿聽見」,到「真正聽見」。雖然我想抱怨都是NADAC惹了禍,害我必須認真檢視家裡面的音響系統...《 全文

[專題報導] 夢想成真的W/P Sasha 2-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二)
為什麼是W/P Sasha 2?其他的喇叭不夠好嗎?不,我列舉出來的喇叭,每一款都有讓我心動之處,像是Dynaudio Contour 60全數單體皆自行設計製造,Elac採JET 5氣動式高音,Sonus Faber Amati Futura工業設計就像是喇叭中的藝術品,而且老婆一定會喜歡...《 全文

[新聞] Dave Wilson的靈感-WAMM Master Chornosonic
相信不少朋友已經知道,Wilson Audio在相隔三十五年之後,推出了新一代WAMM,喇叭全名是WAMM Master Chornosonic,也看過Wilson Audio在官網展示的漂亮官方照片,不過您聽過Dave Wilson親自解說喇叭的設計理念嗎?沒問題...《 全文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試聽 Cambridge Audio EXA100 擴大機
許久沒有試聽英國 Cambridge Audio 的產品了!這次聽 EXA100 綜合擴大機,有高階 Edge 放大技術加持,價格又回到有競爭力的區間,想要在十萬元以內選購綜合擴大機,又要內建 DAC 與藍牙無線功能...《 全文

Acoustic Energy AE309 MKII 落地喇叭
Acoustic Energy 的 300 系列全面更新,進化到 MKII 世代。AE309 MKII 是 Acoustic Energy 300 系列較小型的落地喇叭。同系列還有一款 AE300 MKII 書架喇叭、系列旗艦 AE320 MKII 落地喇叭以及 ...《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